(一)自动化交易制度的成本
在开始建立自动化交易系统时,所发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成本是相当大的。由于传统的场内交易系统已经存在很久了,因此高昂的成本阻碍了自动化交易系统的推广,即使后者在交易客户接入等方面有优势。近年来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成本已经大大下降,而场内交易系统的成本不降反升,由此导致自动化交易系统首先成为众多新兴市场的选择。据悉尼期货交易所的估计,在从场内交易转换到自动化交易之后,每年的运营成本至少可以节约40%,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及其他辅助服务方面的成本减少。因,此,成本下降无疑是近年来促使自动化交易制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就系统升级成本而言,场内交易系统反而要高于自动化系统。1998年欧洲自动化交易系统的开发计划表明其成本仅是场内交易系统的1/3~1/4。例如,伦敦股票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为实现各自的新自动化拍卖系统SETS和Xetra,分别花了1亿美元,而Tradepoint的开发费用仅为1000万美元。此外,Tradepoint系统继续升级的成本很小。相比之下,新的场内交易系统的建立成本就更高了。LIFFE在1998年春被迫放弃的计划耗资达千亿美元之巨,原因是要建造场内交易大厅;CME于1997年完成的相类似的债券期货交易大厅计划耗资大约2亿美元。
自动化交易制度成本较低的原因除了系统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比较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也大大减少了将服务传递到客户手中的成本。远距离成本(指向远离交易所的客户提供服务所发生的成本)在自动化交易系统中可能会很少甚至不存在。而在场内交易方式,场内交易系统的接人成本--般会随着客户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采用自动化交易制度使得交易所可以吸收远程甚至是跨境的交易,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使得交易所更快地采用自动化交易制度。没有进行自动化改造的交易所面临着失去交易者和经纪商的威胁,因而它们被迫进行自动化改造,而且越早越好,这使得交易所的改造具有加速效应,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列示了1997~1998年间从原有场内交易方式或做市商方式转换到自动化交易系统的一些交易所。
(二)自动化交易制度对市场质量的影响
自动化交易制度对市场质量(marketquality)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从整体上看,自动化交易系统的引入导致“市场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市场交易成本”只是对市场质量的一个总体描述,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买卖报价价差.市场深度、信息效率、市场波动性等方面来考虑自动化交易制度的影响。Madhavan(1992)给出了这些衡量市场质量的客观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市场深度方面,首先需确定的是衡量方法。市场深度不能直接用交易量来衡量,因为交易量的变化可能是由市场交易制度I变革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许多研究在价格变量收益率)的方差和交易量之间建立了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的系数表明了交易量对收益率方差的影响,也说明了影响价格变化一定幅度所需要的交易量,从而成为市场深度的最好衡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自动化交易市场的市场深度较高。通过对大阪和SIMEX的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市场深度的比较,Vila和Sandmonn(1996)认为,大阪的市场深度较高。Pirrong(1995)得到的结论也是DTB的市场深度要高于IIFFE。
信息效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交易前信息效率的低下(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即在提交指令时发生了更多的逆选择,从而使成本上升;其次是在交易结束时买卖报价价差中有多少是由逆选择造成的,即信息融入价格的速度。一般认为,在自动化市场上,逆选择效应要大于场内交易市场。限价指令簿的设立以及撤销指令所需时间的缩短使得交易前的逆选择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会因为潜在的逆选择风险而放弃提交交易指令,从而导致流动性不足。对流动性交易者而言,他所提交的直接指令相当于是一个免费的期权,只能使流动性交易者受损失而不能获利。对知情交易者而言,如果他向限价指令簿提交大宗交易指令,则其他交易者可能会推测到信息的存在,从而导致信息被揭示,因此来源自动化市场的逆选择问题未必会更容易导致大宗交易。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自动化市场上,信息能够更快地融入到价格之中。Domowitz(1990)研究了自动化交易制度与传统场内人工交易制度之间的关系。他在比较了三种自动化交易系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期货交易系统Globex.芝加哥期货交易的零售自动交易系统以及NASDAQ的SOES)和传统场内交易系统后认为,自动化交易系统在价格发现的条件、数量决定以及消费者总剩余等方面表现得优于场内交易。同时,Domowitz指出,这种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是以牺牲做市商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与场内交易相比,做市商在自动化交易系统中交易要损失平均成交价格的大约6%~9%。他的发现再次证实原来的看法:自动化交易系统对客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