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如期而至,全球价值投资者又将开启朝圣之旅。在东方中国,历经30年上下求索后,价值投资理念正在掀起一场风暴。
首届“金融界之夜”在美国芝加哥上演,来自中外的基金管理人、教授学者、公司高管共同探讨全球视野下的价值投资之道。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每年五月,巴菲特股东大会均会吸引一大波全球投资人士前往朝圣,这实质上正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魅力所在。
首先需要知悉的是,美国业绩好的基金经理不只巴菲特一个,做量化对冲的基金可能单年收益远超巴菲特,但巴菲特胜就胜在长期投资收益是极为突出的。
在本次“金融界之夜”上,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巴菲特股东大会及其传递的投资理念有三点值得A股投资者学习。1)价值投资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投资不仅适用于股票市场,也适用于其他所有的投资市场;2)巴菲特每年都会毫无保留地介绍他的投资理念,本质上就是将好公司拿10年、20年之久;3)巴菲特的投资收益是陪企业成长赚的钱,而不是靠短期频繁交易赚割韭菜的钱,或者可以理解为,巴菲特赚的是“割长期韭菜”的钱。
全球视野下的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其实被很多人熟知,投资大佬对价值投资的认识也各有千秋。但借用杨德龙的话来说,“很多人都是了解价值投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贯彻价值投资。”以A股市场为例,真正在A股能够持有某只股票一年以上的人非常之少,更别提十年以上了。
加拿大鼎新资本掌舵人丁华昆是从他个人的纯量化投资转向来谈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他认为,巴菲特的投资逻辑胜于量化“四因子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价值投资的因子一个在于高质量、一个在于低波动率,即市场上的“老太太股”。
中欧基金曹名长则认为,价值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就是价值投资都看价值,但狭义上主要是看投资者更注重价格,还是更注重标的公司的成长性和质量。他提倡,投资人士应该用比量化更高维度的去考虑投资问题。
比亚迪(42.50 -1.14%,诊股)是巴菲特唯一投资的中国公司,在本次“金融界之夜”上比亚迪美国副总裁Micheal Austin表示,巴菲特看好比亚迪是对勇者的支持信念,比亚迪一直在对新能源和未来环境保护做重大布局。事实上,巴菲特已持股比亚迪接近10年,获取了数倍收益,本质上就是对价值投资的最好诠释。
对于投资风口上的比特币,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生教授何治国认为,所有的价格都是合理的,不过比特币不可能取代法币。
价值投资的中国演绎
价值投资如何在中国演绎备受关注,杨德龙认为,A股过去是一个散户主导而非价值主导的市场。一是因为,A股从诞生到现在只有27年左右,这段时间只是美国市场的一个零头,市场发展远未成熟;二是因为,基金经理往往会受制于客户压力去追涨杀跌,因为许多散户是难以忍受短期净值亏损的。
丁华昆认为,A股过去投机性强,小盘因子表现明显,这是一个国家业余投资者比重较大的体现。但在2015年投资者经历投资重创、监管方向突变、国家队入场等一系列变化之后,投资者行为模式实质上发生了变化,这也使得小盘股因子发生了反转,市场上“消灭小盘股”的行为逐步萎缩。因此,可以认为,2015年是A股重要转折点。
曹名长从金融市场开放角度来谈他对价值投资的看法。他认为,A股市场估值不是最有优势的,但从历史纵深角度来看,估值是比较低的。当前时点A股市场的开放,将对未来国内价值投资更为有利。
事实上,A股不乏好的投资标的。据统计,从1991年A股到现在,如果从上市就持有一些好的 直到现在,那么获利可能是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
此外,杨德龙认为,A股相比美股有两大特点使价值投资更为有利:一是A股市场更为大起大落,赚取的超额收益可能会更高于美股;二是,在A股做价值投资的周期要短于美股。在美股要拿10年时间的股票,可能在A股只需拿2~3年,股票的价值就可被挖的很充分了。
价值投资行将致远
2015年是A股投资的转折年,股灾不仅是市场的洗礼,也是对市场投资理念的洗礼、监管机构的洗礼。往近看,A股价值投资的钟声似乎已经敲响。
在杨德龙看来,做好价值投资最根本的就是你所投资的资产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投资的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再高的价格都没有什么意义。但第二个关键点就在于你买入的好资产的价格是便宜的,至少是合理的。
听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懂,价值投资的痛点就在于它自身是“知易行难”的。丁华昆认为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是,很少有人慢慢变富,市场上都想赚快钱;二是,任何投资策略都是长期有效但不是每年有效;三是,正是因为第二点的存在,投资赛道才不至拥挤。
但我们相,机构投资者的入场、监管层的鼓励已经对A股市场的资金结构、投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改变,预计未来价值投资会在A股市场上行将至远,行必至远。
和当下的中国一样,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前,美国散户同样将股市看作一夜暴富的所在,同时,精英阶层精心编造着致富梦,将其传播给大众,而自己则玩弄着各种把戏,如内线交易、前端交易、金字塔骗局、庞氏骗局等等,操控着整个游戏场。
大萧条到来之时,散户资产大量流入少数人的口袋,市场阴郁低迷的情绪弥漫,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经济再度繁荣。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1945年时美股超过93%的部分都直接为美国家庭所持有。不过,这里要澄清一点,美国的散户与如今的天朝小散又有些不同,1945年前,在美国买股票的都是有钱人,美国的散户实际都是所谓“大户”。
1962年,年收入3000-50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0%炒股;5000-75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6%炒股;年收入5万-10万美元的家庭中,则有87%炒股,10万以上家庭中,则98%炒股。
根据“美元时间”网站的测算,按通胀率调整,1962年1美元值现在的7.88美元,也就是说,在1962年,家庭年收入14-23万人民币这个水平的美国家庭,只有10%买股票。
到今天,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其中超过一万股的大单中90%是在机构与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
那么,70多年来,美国散户比例从93%降到11%,散户们都是怎么消亡的?
从1930年代开始,美国实行高税率的财产税和遗产税,导致炒股大户们降低了直接入市的意愿,而是通过信托计划等来管理财富,以此规避高税收,从而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可见一开始,美帝的股市就和天朝走的不是同一个路子。
而美国新崛起的工薪阶层,主要通过存款、养老金、寿险和政府债券等来理财,收益都还不错,人家根本没那个必要冒着风险去炒股。
牛逼的养老金
即著名的401(k)计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早年曾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401(k)计划推动了美股牛市的形成。
美国的401(k)计划其实就是养老金投资计划,从1978年开始推行,广泛投资于股票、基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
从1978年到2013年,美国私人部门DC型养老金计划资产规模扩大了4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9%!截至2013年,50%的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占比最大,其次是股票,占比26%,债券和银行存款合计占比仅为10%。
美国的养老金有多牛逼呢?2013年,美国养老金计划共积累资产达23.0万亿美元,占GDP的137%,其中DC型计划累计资产为5.8万亿美元,占GDP的36%。
换句话说,通过401(k),美国老百姓既能实现养老账户保值增值,又能延迟纳税,何苦自己半懂不懂地揣钱入市呢?所以,美国散户始终对自己炒股不积极。
发达的寿险
美国人喜欢买寿险,2013年底,美国寿险公司金融资产规模达到6.0万亿,是1978年的16倍,其中年金储备占其金融资产的59%。
20世纪前50年,每十年(除了30年代)寿险成交量都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从1900年的约90亿美元上升到1950年的2,420亿美元。
如此高收益,又没有高通胀,作为一名中产的美国人,根本没什么后顾之忧,根本不需要拿着钱去股市赌明天。
此外,美股已历经200多年,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经验积累都有利于其股市稳定表现,像A股一样的暴涨暴跌几乎难得一见,一夜暴富看起来不那么容易,因此价值投资盛行,对于没有专业鉴别能力的个人来说,基金更实在。另外美国对违反股市操作规定的处罚也是股市健康运行的保障。
美国实行全民监管,只要你举报属实,你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例如,2013年美国证监会(SEC)给予一位举报者的奖金高达1400万美元。
可见,美股的优越性是时间沉淀和不断改革的结果,而美国散户的消亡,则完全是市场的选择,比起股市,他们有着更多的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