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
1964年,巴菲特刚刚34岁,开设自己的投资合伙企业刚刚7年左右,公司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整体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而巴菲特早期投资生涯的一个经典案例————投资美国运通公司,就发生在这一年。
美国运通公司 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管理公司之一 ,当时美国运通为客户提供了125亿美元左右的旅行支票,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5%。
一个叫安东尼 德 安吉里斯做大宗商品人 改变了美国运通公司的命运。
当时他的豆油储存在新泽西的一个仓库里,由美国运通公司下属的一家很小的子公司管理。公司负责验货,签发仓库收据,然后出具一个官方文件,证明这笔货物的真实性,商人们就可以用这个文件去交易了,也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安吉里斯发现,其实并没有人非常严格地监控这些豆油到底有多少,所以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 ,于是安吉里斯开始作假,在油桶里灌水,欺骗检验人员,这样瞒天过海,一下让自己的资产翻了几十倍。
1963年9月,安吉里斯发现了一个大机会。
当时,有谣言说苏联会因为葵花籽欠收需要购买大量的大豆油, 于是安吉里斯决定垄断大豆市场,迫使苏联从他那儿购买高价大豆。 他在期货市场买进了12亿磅的大豆油期货, 这可是个天文数字。
后来,有消息说这笔生意, 市场一泻千里,瞬间蒸发了上亿美元。
安吉里斯的骗局也一下被揭穿,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人们把怒火发向他的担保人身上,也就是美国运通的这家子公司,要求美国运通赔偿1.5亿美元。
市场受这个消息影响,美国运通的股价立刻暴跌。 雪上加霜的是,两天之后的星期五,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在达拉斯遭到暗杀,股市又一次大跌。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巴菲特做了什么?
当时巴菲特发现美国运通的股价已经跌掉了一半多,那么美国运通是不是一个可以投资的机会呢?
在别人恐慌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冷静地分析,大豆油丑闻对美国运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的业务还能复苏么?
巴菲特和他的团队开始走访奥马哈的饭馆,以及一系列使用美国运通公司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的地方,他们调查了包括支票的使用者、银行柜台出纳、银行职员、各种其他的餐厅、旅馆,以及信用卡用户,问他们对美国运通印象如何,以及它们和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势。
后来,他们收集了几十厘米高的文件,作出了一个判断——普通客户对美国运通的印象仍然很好,华尔街关心的丑闻并没有扩散到大众中去。
于是在1964年初,巴菲特开始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 之后他一路持续购入,到1966年的时候,巴菲特对美国运通的持仓已经有1300万美元,而这已经相当于当时巴菲特整个合伙公司资产净值的40% 了,绝对算是重仓持有。
后来,美国运通赔偿了银行6000万美元,负面影响也渐渐消散, 接下来美国运通的业务进展非常顺利,股价一路飙升。
最终,对美国运通的这笔投资也给巴菲特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巴菲特在自己的持仓赚钱超过一倍的时候,开始慢慢减持,最终美国运通也成了他早期投资生涯最重要的一战。
为什么巴菲特能做到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而普通人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很难做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投资者都是跟风操作,没有自己的独立分析和判断,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
从进化论角度来说,跟随他人,是人类的天性。跟随他人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不用自己独立承担任何责任。
另一方面,一旦形成群体,人的行为会变得不理性。
这个观点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庞勒在《乌合之众》一书提出过,他认为,人们一旦形成群体,往往会变得不理智,行动情绪化。所以由人组成的市场往往是不理性的,往往会反应过度,要么极度乐观,要么极度悲观。
另一方面, 从众心理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一旦感受的市场的悲观情绪,感受到危险,便会被强大的氛围所控制,形成所谓的羊群效应。这时候的人往往会陷入极度恐慌的情绪之中,人的大脑会被杏仁核控制,失去了思考能力。
因此,没有几个人能够冷静地分析,风险究竟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影响究竟有多大,会持续多久,是否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