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一位投资者对港股投资颇有经验的投资案例。戴蒙是内地一家大型机构的香港投资经理,主要投资H股。从2004年初中国人寿香港上市伊始,他的投资组合中便有中国人寿。只是,戴蒙没有想到,占其总资产20%- -30%的中国人寿,在自己手中一呆便是三年。
2007年1月9日,中国人寿A股上市首日。如众人所料,A股股价一飞冲天,以18. 88元的招股价,高开37元,此后便一直在37一40.2元区间,居高不下。而戴蒙则在港股10 : 00开市之前的“集合竞价”阶段,便将中国人寿(2628) 正股悉数报盘,10 : 00一到,就以市场第一个价位28.6港元,全抛国寿。这也成了国寿H股当日最高价。
粗略统计,在国寿刚上市初期,戴蒙在IPO及二级市场收集部分约几百万股(以500万股计),这些仓位一直保留到最后,以卖出价28.6港元和成本价5港元以下计算,净收益大约是1亿港元左右。而这还不包括过去将近一个月,他不断加仓国寿及其窝轮(权证)所得的不菲收益。
准确地说,国寿H股的这次惊天行情,是从2006年的12月15日开始启动。到1月9日A股挂牌,其股价涨幅高达53%。2006年12月,国寿要重返A股的传言很早就已经在坊间流传。戴蒙得到确切消息的时间,是在2006年的12月初,当时国寿H股股价依然低于19港元。戴蒙觉得,对国寿这种“全国人民都喜欢”的股来说,18. 88元招股,首日绝对不可能开在25元之下。以H股较A股折让20%计算.在20港元买人国寿H股,也是一桩纯赚的买卖。
在此前提之下,从2006年12月初开始,戴蒙平掉了内地的很多仓位,把资金全部调到香港,全部加码正股和窝轮。
戴蒙选择的窝轮主要有两只: 4928 ( 比联发行的认股证,认股价14. 88港元)和6119 (法兴认股证,行权价20. 28港元)。前者当时价格0.4港元,最高到了1.4港元,而后者则是在2块多买入,最高到了9.2港元。
从2006年12月15日开始,国寿股价开始进入“沸腾期”,直到2007年1月3日冲到28. 85港元的历史最高,当时,戴蒙想过沽货离场,因为从4日开始,H股的行情开始有点“崩”了。
他分析,由于内地元旦假日休市,港股在1月2日、3日涨得很夸张,到了4日便疲态尽现。按道理,内地A股4日复盘之后,一定是高开,港股也会跟盘,但情况是,港股在高位已经跟不动,国企股开市狂泻,每天跌幅都将近400点,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当时,距离国寿A股挂牌只有3个交易日,市场无疑都闷着一口气。从1月5日开始,国寿H股股价回调,最低泻到24.7港元,情况有些危急。
而正是在当时,很多国际大行报告意外集体唱衰国寿H股,认为现时股价已经“烫手”,纷纷调低评级,目标价均在20港元以下,最低有投行报告则在10港元。
这使得市场气氛开始紧张。当时,戴蒙与内地大基金的经理聊A股价格,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意见是首日33- 35元的可能性比较大。戴蒙于是决定进攻。他觉得,即便是按A股33元来算,折让20%,H股也是26.4港元,他设立的25港元防火线仍然稳固。
正是在此情况下,戴蒙分别在25.8, 25.2, 25. 5港元,分别加仓。1月8日,上市前一天,戴蒙于当日25.3港元价位,再次补仓国寿正股。
1月8日晚更是一个关键时刻。当晚,戴蒙与内地大部分基金经理逐一沟通,这些掌握了内地庞大资金的基金经理们基本上都认为,国寿A股35元之下开盘,已无可能。戴蒙再次作了一次推理:假设国寿A股开在35元,则H股的合理价位会在29--30港元之间;若A股开40.元,则H股理应在30--31港元。
1月9日早上,A股于9: 30开始交易,开盘价37港元。戴蒙注意到,在此前的9: 15-9; 30的集合竞价结束之后,A股尚有2000多万股的买盘没有成交,而卖盘处,则每个价位寥寥挂了几百股。“这个信号相当清楚,A股40元肯定不会有问题。戴蒙判断。
9 : 30-9: 45,是港股的第一个集合竞价时间。期间,买卖双方均可报盘,并可随时撤单。9: 45-9: 50的5分钟,则仅允许报盘,不可撤单。在这段时间,在A股走到40元的情况下,H股报价都没有超出过29港元,这意味着,香港基金已经不认可国寿H股的价格,市场同样也不认可这个价格,戴蒙当即判断,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大部分H 股持仓者都跟他一样,要在高位兑现。这意味着,H股1月9日的行情,一定会冲高再跳水,基金不买,散户不买,只有窝轮发行商的对冲盘买一点,卖多买少,动力一定是不足的。
该判断使戴蒙决心抛盘走人,即在集合竞价时间悉数报盘,开市第一个价位便成交离场。28.6 港元,为国寿H股的惊天行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对戴蒙来说,卖掉所有国寿H股正股之后,着手处理的便是窝轮,在相当不错的价位下,他割掉了大部分的窝轮,并在当日逢低又重新吸人6119,当天买卖差价便在2块港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