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心理环境定义为把来自物理环境中的感官信息进行分类、标识、整理、联系和储存的地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器官在物理环境中会产生感官信息)。在心理环境中会形成信念,会产生意义。我们在外部世界的经历会在心理环境中形成复杂的信念结构,这些信念结构会解释外部物理环境的本质,还会解释我们和外部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定义,我希望你能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因为这个定义并没有考虑感官信息带来的心理活动,所以这个定义是有局限性的。我会迟点再讲这方面的问题。第二个方面,虽然心理环境的活动发生在大脑中,但我并没有把大脑算人心理环境(你很快就能明白我为何没有把大脑算进去)。
你会发现我讲的这些心理元素都是无形的。你无法看见、听见、触摸、品尝或闻到它们。比如,医生在做脑部手术的时候从没看见过病人的信念、思想、梦想或记忆,虽然医生知道这些元素也许藏在什么地方。生物化学家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以分子状态运作,但是无法发现DNA和心理元素的关系。但是当别人在物理环境通过他们的行为表达他们的信念和思想时,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它们是存在的。
有些人肯定会问,既然我们看不见这些心理元素,也没人直接体验过它们,那么这些心理元素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答案是,它们以能量的形态存在着(能量并没有质量)。比如,光线会穿过物体或反射物体,但光线并没有展现出来;电流也会通过物体,但电流也没有展现出来。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物体才会展现出现,因为它们要占用空间。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都以为原子是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是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后来才发现原子里面还有能量。科学家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为什么没有质量的能量能构成有质量的原子。换句话;说,科学家不明白能量是如何从没有物理形态转变到有物理形态的。曾经有人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物质下一个定义,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能量有了形态后就是物质,这样我们就能感觉到了。”当你坐在椅子上阅读本书时,你能感觉到书和椅子是固态的。然而,话还没讲完。我们并不能感觉到原子状态物体的,在原子状态,每颗原子都在旋转,原子之间是有空间的。我想说的是,所有;的物质在最深处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在原子中),但并非所有的能量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比如光线和电流就不是。
总体而言,心理能量可以以信念、感觉、情绪等不同形态存在,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影响我们对外部物理环境产生作用力。比如,以信念或记忆形态存在的心理能量让一个人认为某个台的电视节目并不好看,所以他走过去换台了;让一个人认为某只股票很有潜力,所以他用更高的价格买入了这只股票;还会让大众因为某个理由集体参与一场战争。心理能量向外部表达时就导致了这些行为,并对环境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