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盈和止损与市场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不论是止赢、止损都是一种卖出行为,而卖出本身,占据了投资的绝大部分内容。所以股谚说会买的是学生,会卖的是师傅。欧奈尔说,投资者至少应该把一半的精力用在卖出时机的把握上。
而按照做价值投资的范畴来考察卖出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1、对标的的评估错了,必须卖出。
2、标的的价格超过了合理价格,获利了结卖出。
3、出现了更低估、更具有吸引力的标的。
我们看到,价值投资的卖出,主要依据基本面情况而非市场面情况。当标的价格低于其长期价值的时候(请注意是长期价值),价值投资是没有卖出的。即便是在趋势投资者看来,应该积极采取卖出策略的时候,价值投资依然不会卖出,反而是积极买入,越跌越加。
这种策略的缺点可能在于,在趋势的滚动中进行中所带来的严重的风险,最后是超出了价值投资者所能覆盖的范畴的。即,通过价格与长期价值的比较来买卖交易,其所面对的趋势性风险是难以预估的、或者根本无法承受的。
任何一种投资方法都是有界限的,价值投资也不例外。它的有效性是存在的,它存在于长期之中,依赖于人类的长期理性。但在疯狂的人类和极度恐惧的人类潮流面前,理性是无效的。不能不说这是一段段痛苦的旅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保守的投资策略并不能真正的让他们夜夜安枕。
2008年股灾的惨剧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价值的毁灭。当周期来临的时候,首选是顺应,而非坚持。而便宜并不是市场价格必然上涨的理由,这一点尤为重要。当趋势向下的时候,便宜是没用的;当投资逻辑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便宜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不论是香港、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还是A股这样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被反复验证的。
同时,我们反思价值投资者传统的对待市场的态度。即:市场先生是一个疯子,每天都会跑过来报价,忽高忽低。而我们就是等着他沮丧的时候买入,兴高采烈的时候卖出。认为市场是一个疯子的想法,剥夺了大部分价值投资者认知和理解市场的能力。如同认为市场是时时刻刻都有效是一种偏见一样,认为市场是疯子的偏见一样可怕,会让我们付出巨大的成本和机会成本。
从对投资人负面性的影响来说,价值投资者们也会被市场折磨。巴菲特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时候就很郁闷,他与芒格这样的人不同,巴菲特希望人人都喜欢他,因此特别的难受。而比巴菲特更加难受的是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2000年的科技股狂潮,他被迫关闭了自己的基金。
这些价值投资者的失败有着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对市场环境的不熟悉。当巴菲特老了以后(80岁以后)曾经悠悠地说过,大家都误解了他和芒格,他说,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和把握。这段话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巴菲特和芒格几十年的投资生涯拼搏下来,两人的水平谁高谁低?关于这个问题,有人专门问过芒格,他和巴菲特到底谁更牛,芒格说是巴菲特。在两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会听巴菲特的,这说明巴菲特是King。而这个King,比牛人中的牛人智慧中的智慧的芒格强在哪里呢?OK,照我看,强在对系统性风险的先见之明和果断回避上。
巴菲特的办公室永远悬挂着1929年大崩盘的照片。
作为格雷厄姆的学生,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成功地将回避系统性风险的基因注入到了巴菲特的灵魂里。因此巴菲特不论如何成功,他都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与大多数人的成功后得意忘形不同,巴菲特永远没有熄灭自己的警惕之心。他和索罗斯一样,深刻理解金融系统的疯狂与不稳定,唯一不同的仅仅在于前者采用回避的态度明哲保身而索罗斯对此大加利用,赚取利润。
巴菲特成功地避免遭受多次的股灾大崩盘。不论是1987年大股灾还是2000年科技股泡沫,还是2008年的大崩盘,巴菲特都安然度过。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以及对系统性崩溃的充分利用,是巴菲特最强大的能力。尽管老巴也会遭遇损失和挫折,但是巴菲特始终保有大量的现金和超级抗打击能力,实际上他的帝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系。
巴菲特与芒格两人搭档起来,相当互补。芒格的成长股投资体系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巴菲特的体系,而巴菲特的回避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确保这些收益能够落袋为安。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其实巴菲特和芒格做得相当不错,只是我们通常忽略了这一点。
止盈操作是一种股价在上涨途中进行的主动卖出动作。与止损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经常要冒着丢失筹码的风险。投资者经常会面临止盈后股价飙升的窘境。比如,2007年巴菲特卖掉中石油的持仓后股价继续飙升了一倍。这意味着,如果在多等三个月,抛售的利润规模会增加三倍。在实际操作中,更为常见的是,止盈后股价继续飙升,等回落后,位置还高于当初卖出的价位,有时候为了保护头寸,还必须高位买回来。这是止盈的风险。同时,止盈在真正的大牛市、大牛股中会让人错失掉大段的利润。特别是价值投资者,当市场价格偏高的时候就倾向于卖出,因此往往会被趋势抛弃,落下整整一大段。
但是,止盈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净值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避免了因为股价大幅度回撤导致的净值的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在市场整体出现大幅度地回落的情况下,通过结构性的调整仓位,是很难回避的。而在大多数的时间内,止盈都可以得到更好的买回价值,使得整个组合具备多次往复和稳定的抗打击能力。
止盈在心理层面的好处也是很大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投资者真正客观的评估自己的头寸。实际上每个优秀的大师都多次告诫投资人要不断审视自己持有仓位的基本逻辑和条件是否具备。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论是对价值投资者还是市场派投机者来说都是如此。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在市场中,市场的价格由交易心理决定,股票的价格由投资者心中的价格决定,因此市场中并不存在绝对的价值。特别是在股票市场,公司所经营的业务和展现的前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对标的的评估实际上经常处于混乱的状态,他的交易难度要远远比大宗商品的难度大得多。因为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货,这里所谓的“现货”作为虚拟筹码的属性要强烈得多。这与大宗商品交易本身强烈依赖于商品自身的供求关系有着巨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新兴市场、市场非理性状态(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时期,对投资者和市场都对具有强烈的影响或者说——主导作用。市场派的交易者,会尝试理解市场的逻辑和脉络,并通过理解市场的运行本身来参与。
尽管这是一种投机行为,但他依据的原理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天,我已经认知到,真正理解市场先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身,理解人性。对这些的否认并不现实。人类归根究底还是一种感性的、充满着各种本能的动物。
这次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庄子说的,嗜欲者天机浅。
其实这句话对于价值投资也一样适用。因为害怕失去宝贵的头寸而不敢将仓位降下来,同样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最大的害处在于,价值投资者通常被自己的头寸所蒙蔽。在他持有头寸的时候他通常更倾向于坚持,而非真正地客观地审视自己头寸的投资逻辑、投资条件等等的变化。甚至于在条件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无法做出出离市场的举动。而这种对自己持有头寸的偏好,最大的清醒方式就是,自己卖掉一部分或全部头寸。当卖出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投资者立刻就恢复了智慧,能够考虑到持有投资本身就有的风险等等有利于空头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应该尝试想想,假如自己是空仓的状态,是否还愿意去购买这些标的。
但实际上因为人们做不到空仓,因此也常常被仓位所绑架,在不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遭遇损失——甚至是严重到致命的损失。(投资者的屁股决定了自己的脑袋,唯一解放脑袋的方法,就是站起来,或者换个椅子坐一坐。Position变化了,头脑就变化了。冷静冷静,这正是止盈带来的好处。而这,对于长期存留于市场上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也不是自废武功,而是新的资源的引入。总之一句话,要建设更加强大和更加具有弹性的投资体系,这个才是重点。在这个面前,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也都应该改变。
止损和止盈的分析
2005年已经过去,从行情的角度观察,去年的波幅并不大,仅有331点指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波幅,。投资者大都亏损累累,感受最深的还是投资理念需要转换。
投资理念的转换非一日之功,本专栏曾提到"恐高症",现再略举下述几点分析:
"不出局就是浮亏"
这些投资者明知大盘趋势仍会向下运行,手中股票也已进入下降通道,沦落为冷门股,但心存侥幸,总希望不久,就会强劲反弹。当始终看不到反弹出现时,则更不甘心亏本卖出。于是,日复一日地在期待反弹中等待。却不知,股价在盲目地等待中,不断缩水。本来只要止损就能降低亏损,却在坚持长线捂股,不肯认输的错误指导思想下,越亏越大。
也难怪,"无止损概念"的投资者,在过去的长期牛市中最终解套并赢利出局,所谓的经验形成了此种思维误区。他们认定只要股票不出局,一切亏损都是纸上浮亏。股价既然下来了也总有一天会上去。孰不知,股价运行有趋势。试想,银广夏想反弹到其历史高点的30多元,何其难啊!
从"后悔卖掉"到"惜售"
现实中,投资者往往只要看对了行情的趋势,选中了合适的股票,买进后就获利。可此时有些人得意忘形,股价高了还看高,贪心的心理油然而生。哪知事不遂人,乐极生悲,还未抛售,行情又快速地下跌。
这时,他们并不是想着是否该卖,而是后悔自己为何不在高位平仓,后来股价越跌更越不肯卖掉。甚至当股价跌后又反弹,投资者的心态马上又从"后悔卖掉"到"惜售",股价不创高点更不肯卖了。如此一来,看着股价上下如乘"电梯",投资机会在悄悄流失,机会成本在逐步增加。
笔者经常看到,许多中小散户埋怨自已赚了钱不走,反而输钱深套后斩仓割肉,就是因为没有"止盈点"的概念。
正确的方法是:买进股票后若赚钱,说明投资者看准了行情的趋势和方向,此时应该立即设置"止盈点",即股票后市一旦跌破该点,就应当机立断卖出获利落袋。如始终未能跌破该点,则可以继续保留。随着股价的不断攀升,"止盈点"也应随之调高。当然,"止盈点"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经验,设置得太宽和太严都将影响效果,但不管怎么说,投资者不设"止盈点",犹如投资不设"止损点"一样,都是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