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零售支付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出现后,将互联网、移动通信及各种新兴技术与支付业务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变了金融服务方式乃至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这也对支付市场的资源配置、服务主体和产品服务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加快支付服务市场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加剧了支付服务市场的竞争,进而对支付产业链的生产关系和监管理念产生影响。
技术创新推动非银行支付服务快速发展
自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实施支付业务许可以来,非银行支付业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付规模急剧增大。2013~2016年,支付机构处理的业务量从371亿笔增长到1855亿笔,金额从18万亿元增长到12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1%和90%。其中,网络支付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4%、112%。
1.支付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支付业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包括结算账户、支付方式、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服务市场和各类金融交易清算结算安排在内的支付体系,均已达到了高度信息化的水平。尤其是以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等为主体的零售支付市场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支付机构参与支付市场分工创造了条件,使之可以依托成熟的支付系统,提供更加细分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支付需求。
2.支付机构创新动力强烈,是新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支付市场的网络外部性效应表明,一种支付服务的使用对象越多,支付机构承担的单位成本越低,而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支付机构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获得规模效益,这是支付机构应用新技术实施创新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零售支付服务的市场化发展,也促使支付机构利用区块链(BC)技术、分布式记账技术(DLT)、多样化的生物识别等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结合社交通讯等进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支付便捷性,降低运营成本,激发发展活力。
3.支付信息的深度挖掘,提升支付业务的附加价值。相较于传统零售支付作为货币债权转移工具的单一功能,非银行支付的支付指令信息与交易合同信息相伴而生,支付信息的外延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重要数据资源。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能够对相关当事人的信用信息、个人偏好、行为特征等进行描述和刻画,从而为互联网业务或服务精细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成为获得客户或者增加客户粘性的重要手段。
非银行支付服务风险不容忽视
支付技术持续进步,支付机构快速发展,支付行业格局深入调整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亟需解决的风险问题,支付行业发展将继续呈现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
1.资金风险。客户资金安全是人民银行监管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客户备付金存放分散、规模巨大,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备付金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以来的浙江易士、广东益民以及上海畅购等机构风险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客户备付金挪用,且资金额较大。另一方面,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的多头连接、自建支付清算渠道的业务模式导致资金在央行清算体系外流动,资金流向不透明、监测困难。
2.合规风险。支付机构资本的逐利性与支付风险管理低效率、高安全性的要求存在天然的矛盾,支付机构在产品设计方面往往首先考虑便捷性和客户体验,重视便捷性而忽视或弱化安全性。一些支付机构甚至借业务创新之名绕开监管,利用不同的监管标准套利甚至违规经营,严重损害支付服务市场的公平公正。同时,受到打击惩处的违规机构仍可能利用监管盲区,重操旧业,死灰复燃。
3.技术风险。网络技术风险直接决定着互联网支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病毒和木马、黑客攻击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生。互联网支付指令依托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传输、处理,对数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涉及交易主体隐私或敏感信息的数据泄露,造成资金损失。同时,支付信息载体或安全认证手段日益多样化,条码扫描、指纹识别等多项识别技术被应用于网络支付业务。但此类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尚无专门认证,缺乏统一标准,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
4.经营风险。支付行业规模经济效应与聚集效应明显。一方面,部分中小型支付机构盈利模式单一、客户资源有限,创新动力及能力缺乏,导致其盈利水平不断下降,行业竞争力低下,持续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支付机构及其母公司呈现互联网“独角兽”特征,主要依靠融资或者运用客户沉淀资金获取收益,采用倾销和交叉补贴等方式维持日常经营、迅速扩展市场份额,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支付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广泛涉足金融行业,金融产品交叉渗透、业务综合经营的趋势加剧,相关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递的概率增加,交叉性金融风险放大,金融协同监管难度加大。
5.无证经营支付业务风险。科技的发展、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得提供支付服务的门槛降低,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未获支付业务许可的非银行机构提供支付服务。无证机构不受客户备付金相关监管规定约束,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存在挪用商户资金的风险,极易造成客户信息泄露。同时,无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常采取低价倾销等方式恶性竞争,更有甚者为从事相关黄赌毒、洗钱等非法经营活动的违法客户提供支付服务,扰乱市场经营秩序。
“严监管,强服务”,促进支付市场逐步规范
近年来,人民银行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目标,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着力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司治理”的一体化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人民银行围绕法规制度、资金安全、合规经营、客户信息、系统建设等关键点,科学施策、重拳出击、严厉整治,支付市场秩序得到规范。
1.加强支付牌照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人民银行确定了“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工作思路,不再受理新的申请,鼓励有能力、有意愿、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进入支付服务市场,以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行业整体实力,促进支付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此外,人民银行严格规范公司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等变更事项管理,对转让价格合理性、资金来源正当性和出资人整体实力等进行重点审核,禁止买卖支付牌照等违规情形发生。
2.强化持牌机构监管规范,完善市场预警和退出机制。基于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体系,人民银行建立了支付机构风险预警与退出机制。对于社会危害程度低、整改及时有效且整体经营向好的机构,通过行政处罚有效警示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资金风险隐患大、违规情形严重的机构,人民银行坚决注销其支付牌照,维护支付市场秩序。
3.实施备付金集中存管,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针对挪用客户备付金、利用备付金收益进行交叉补贴等行为,人民银行建立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要求支付机构将备付金统一交存人民银行,逐步取消备付金利息支出。备付金集中存管对于加强资金监测、防范资金风险发挥了较好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资金沉淀,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源,推动支付服务市场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4.建设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实现资金清算透明化、集中化运作。针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多头、直接连接处理支付业务导致资金流向不透明、清算秩序混乱等问题,人民银行指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建设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该平台将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中小支付机构运营成本,促进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同时将提高清算透明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测机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5.全面开展无证经营支付业务专项整治工作,发挥市场震慑作用。针对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持牌机构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通道或接口等违规情形,2016年4月,人民银行全面开展无证经营支付业务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已摸排确认的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共243家。目前,处于核查取证阶段的无证机构有28家,已进入清理整顿阶段的有215家,其中137家已完成整改,27家正在整改中,51家已被出具行政认定意见并移交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8家已由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取得了明显成效。
6.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借助社会力量提升机构自律水平。2016年,人民银行指导支付清算协会配合监管要求,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在银行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加强市场治理;完善自律体系,创新自律管理方式;加强政策沟通协调,维护行业和消费者利益;督促会员强化自我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不断提高持续经营和合规经营水平。人民银行于2016年发布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开发建设运行举报平台,受理社会举报,将支付违规行为置身于社会监督的“天罗地网”之中。
“回归本源,防范风险”,完善非银行支付业务监管
今年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应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等四个重要原则。对于非银行支付监管工作,特别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银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非银行支付业务监管。
1.回归支付本源,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银行将始终坚持非银行支付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遵循“规范发展与鼓励创新”并重的监管思路,继续推进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工作,确保客户资金、信息安全,引导支付机构逐步回归到注重支付服务体验与产品创新。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和服务升级等方式吸引客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同时,人民银行将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建设运行工作,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的资金清算服务,实现资金清算的透明化,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2.强化监管,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人民银行将加快非银行支付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支付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强化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培育公平、有序、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人民银行将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创新监管思路与手段,综合运用大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方法,科学防范,对支付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把好风险防控的一道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不放松。
3.提质减量,优化市场结构。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畅通退出机制。同时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付机构提质优化,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4.协调监管,补齐监管短板。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针对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导问题,主动与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沟通,合作开展协同监管,积极协调加强与工商等有关部门金融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畅通数据共享通道,加大支付结算领域协同监管工作力度。
那么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入稳步上升通道:几年来,央行引领各大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紧跟国家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存贷款及金融市场业务等,不断夯实人民币业务基础;同时,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等为抓手,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设施,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硬实力,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截至目前,国家在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境外人民币资金业务及自贸区人民币业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度,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中排名第二,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清算量全年累计312.09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得到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开始进入稳步上升的通道。
2、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是金融业务的发展机会,也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机会。金融行业的科技部门紧跟国家战略,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提升IT支持能力,快速研究、创新、推出新产品,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像人民银行主导开发的CIPS系统一样的有竞争力的好的业务产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金融科技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结近几年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中,金融科技工作的工作思路普遍表现为“提升软实力,打造硬产品”,通过不断夯实全球化的产品体系,提升全球化的科技服务能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3、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的表现
全球化IT管理体系满足RMB国际化需要
科技工作如何应对需求:提高产能,快速交付好的产品,以满足旺盛的需求,发挥IT最大的价值,是金融行业科技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我国的金融科技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覆盖软件工程各阶段的成熟的方法论,并通过在开发、测试、运维、项目管理等领域不断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对原有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国的金融科技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和工艺水平,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产品的交付频率,使之成功投产并安全运行,确保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派生出的一系列重点、紧急任务的快速实施,有效支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金融科技扩充IT服务内涵:在工艺水平提升的同时,金融领域的科技业务不断扩充IT服务内涵,从后台走向前线,以IT技术和产品经验支持业务发展,也先后形成了一系列好的方法论。中国银行软件中心的“楔形”工作法是近年来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其具体做法是,“派驻客户经理作为‘楔尖’深入一线了解业务需求,解决业务部门的日常技术问题,提前识别紧急重点需求和问题并直接参与业务营销;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楔中’对口服务业务部门,跨部门协调中心资源推动疑难问题解决;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楔尾’,做好业务部门发展规划研究并辐射到全中心,提前做好预研和资源储备,确保重大战略任务顺利实施”。此方法有效提高了业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极大满足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业务发展对技术支持的需要。
全球化系统架构满足人民币国际化需要
金融科技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IT系统架构:人民币从支付货币到储备货币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渐进式的依次演变,具有一段时间内可能面临几个发展阶段同时出现并逐步成熟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金融科技队伍能够着眼全局,统筹考虑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IT系统架构设计。特别是在支付、清算、结算,贸易融资、资金业务等关键业务领域,应设计出更先进、更灵活、更便捷,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IT系统,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不断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但又统一、完善的技术架构。以下以中国银行的系统架构(见图1),就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IT架构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特点加以具体说明。
本文图1显示:统一集中的海外核心系统与国内核心有效联动,完成全球客户信息整合、额度共享、资金池管理,提供高效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增值服务;全球化的渠道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提供丰富、灵活、全方位的跨地区、跨时区接入手段;资金系统及资管、托管系统等全球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构建起满足全球需要的人民币保值、增值、计价、管理的服务体系;全球视角的反洗钱和监管报送平台,作为满足国际反洗钱组织和各国法规的全球监管体系的核心,确保业务合规;全球支付平台通过整合人民币、外币、境内外币、跨境人民币等支付体系,为核心系统间及各产品系统、各国本地清算,提供高效的全球支付清算服务。
产品创新与业务拓展相辅相成
创新和持续优化提升竞争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配套系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支付清算、贸易结算、资金业务等领域,急需更先进、更灵活、更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系统。产品创新和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对人民币清算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币清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业务之一:其业务开展需要对接各行海外机构,连接全球本地清算系统。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组织下,各行均加大了创新力度,涌现出一系列好的清算产品。中国银行依托自己的全球支付系统建设,形成了中国银行自有的本外币全球支付网络和高速通路,可全面支持海外人民币的清算行模式、代理行模式和CIPS 模式。中国工商银行依托境内外全币种统一清算系统,构建了自有支付清算网络,对内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民币清算业务运营模式,对外提供全球性的支付清算网络服务。而最重大的创新,则是人民银行独立自主研发的CIPS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之前由各类繁杂的网络平台拼接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弊端,实现了人民币在全球的快速支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金融科技实施能力也因CIPS项目的成功而备受关注和认可。
集中式服务的背后是强大的IT系统支撑:金融科技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全球化的国际结算系统建设,在满足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可灵活定制产品、符合SOA设计理念、支持业务需求快速开发”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能兼顾多币种、多银行、多语言、多渠道接入并具有区域性集中、集中分散式、多中心制等灵活的运作方式和强大的管理分析功能,以及满足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和管理考核等管理要求。截至目前,经过科技部门的研究和实践,此领域的产品系统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均建成了完备的国际结算系统,可直接或间接为中国大陆、亚太、欧非、美洲等地区,以及众多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国际结算业务服务,为人民币国际化在上述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实现新突破
科技部门的另外一项重要课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正面临着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可能引发的宏观金融风险的考验。因此,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制度保障,将汇率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抓手,将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全力防范和化解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也成为了科技部门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在加速促进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与配置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以合法投资、资产配置、贸易往来等为掩护进行洗钱活动提供了可能。反洗钱工作因此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4、金融科技的工作展望
基础设施和业务产品拓展提升IT能力
基础设施拓展方面:金融科技工作要紧跟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大宗商品所在国的“插旗布点”,通过完善的、快速且可复制的“新开海外行模式”,降低新开行成本,实现基础设施大发展,为服务全球提供基础保障。
业务产品拓展方面:一方面,要配合国家和各行战略,加快研究全球一体化的支付、资金业务等系统的整合推广能力,在实现快速复制和推广的同时,整合全球托管系统已有功能,快速推出新产品,支持人民币业务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在资本项目领域的技术投入,配合业务拓展,快速形成“资产管理”、“投资托管”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系统,为海外人民币持有者获得高收益提供IT系统支撑,最终达到拓展各行人民币市场份额,推动国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目的。
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
业务创新在近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自贸区、现金管理、供应链等业务在这个阶段快速推出并不断得到完善,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科技部门更多地配合业务部门,研发出更多、更富竞争力的新产品、新系统。例如,如何进一步扩充与海关、外汇局等监管机构的合作范围,如何深入挖掘基于跨境支付的服务场景、市场前景的空间等,均有待科技和业务部门共同持续研究,以有效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业务持续创新的需要。
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业务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科技队伍的产出能力和价值分析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金融业务开展已不是一个业务部门、一个业务领域可以独立完成的客观情况下,客户的服务需要已经从单个产品服务演变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金融科技要积极改变依靠单一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继而进行开发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人员熟悉和掌握本行或同业所有产品和各类业务的优势,横向做好跨业务领域的融合,以技术促进多业务协同,共同研究、挖掘高价值的需求,以此推动“业务创新”并快速实施,真正做到从解决社会需求和客户需求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好地体现科技的价值,推动业务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