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底我国引入QFII制度后,QFII的发展优化了我国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和 治理结构,在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QFII账户已经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QFII作为境外投资者在信息获得上存在劣势,以及交易指令与境内存在差异,其交易行为可能对境内市场带来影响。
从不同时段成交额与成交量可以知道,QFII交易在尾盘阶段的成交金额要比其他阶段多出一个量级水平,QFII明显在收盘前有个集中交易的行为,成交在最后三十分钟呈现阶梯状上升态势。这与QFII参与大陆的交易途径有关,由于QFII的算法交易是结合QFII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尤其是在QFII代客理财或者受托管理模式下,QFII客户多而分散,指令接受与发出也就出现时间差,QFII的客户一般在大陆股市早盘阶段要先进行盘面交易状况观察,然后在决定是否参与相应参与交易的数量与价位,这导致了QFII发出交易指令存在另一个时间差,若是客户发出限价指令,QFII会按照大陆股市状况进行算法交易,若是发出交易需求是按照当日股票交易量决定的指令,盘中均衡交易。尤其是盘中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形下,按照某些算法交易,交易量在盘中不能满足交易分布需求,那么就会产生交易量在尾盘集中的状况。
特别是QFII参与的最后三分钟交易量,在2009年1-9月期间QFII最后3分钟成交日内占比来看,基本是围绕5%左右上下波动,最高达到日内成交占比20%以上,可见最后收盘前QFII参与的力度,在这短短几分钟内的成交会对收盘价产生显著的影响。
再结合QFII的报单比与未成交比来看,也呈现了QFII尾盘集中买卖交易行为,尾盘最后半个小时的未成交比远远超过了其他时间段,达到38.52%,QFII在该时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堆积买卖单的行为,QFII在该阶段集中下单,这种模式可能与QFII的算法交易(以收盘价为基准)有着密切关系。
最后从QFII类机构投资者的持仓行为的影响来看。从2009年1-9月来看,QFII仓位变化对上证综指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相反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买卖变化对大盘的走势有着重要影响。QFII的买卖力量相比较其他机构投资者而言是弱小的,从买卖方向与大势趋势上看,QFII也没有与上证指数保持步骤一致,基本上就是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引导着大势的趋势。
通过对QFII买卖金额、其他机构投资者买卖金额与上证综指三项时间序列做GRANGER检验,发现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仓位变化对市场在0.01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仓位变化对市场产生了引导作用。
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仓位变化对QFII买卖金额变化也有着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即在2009年1-9月整体上是国内其他机构后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引致了QFII的买卖行为。QFII之外的其他投资者相对于QFII在这轮熊转牛过程中较为激进一些,这也可以从上文第三部分机构交易盈亏数据可以得到印证。
在0.01水平下上证指数的变化对QFII仓位变化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相反,QFII对上证指数走势没有显著因果相关,说明大盘走势引发了QFII的仓位变化,QFII做出的是对大盘趋势的相对滞后的判断,采取了跟踪大势与跟随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
可见,在2008年后期至2009年熊转牛阶段,QFII的买卖交易行为,在整体上并没有对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反,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市场产生着引导作用,而市场大势的变化趋势又引导着QFI I的交易方向,也可以推断QFII具有一定的行为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