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企业的业务选择之外,中国问报投资者的方式也一直受到投资者和证监会的关注。在2012年,证监会曾大力号召 ,尤其是那些低的企业(总资产值低于净资产值)回购本公司的股票。
从国际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这不失为是一剂良方。一方面,公司回购本公司的股票对企业股价有推动作用。根据美国资本市场过去40年左右的研究,回购企业的股票在今后一年可以跑贏其他类似但不进行回购的企业七到八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 相信公司的价值被低估,那么回购本公司股票不但可以向市场发送管理层对本公司充满信心的信号,推高本公司的股价,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成本增加对本公司股票的控制,进一步支持管理层的长期战略和思路。
然而,在证监会的号召发布之后,真正进行回购的 屈指可数。其中原因颇多。首先,公司净资产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许多企业的净资产可能在上市前,都没有经过太大的调整。而在上市之后,企业可能已经通过主营业务调整、股权结构变更、关联交易和资本运作,大幅改变了其真实的净资产规模。因此,市场认定的净资产,可能未必是企业真正的净资产。那些跌破净资产的企业,在内部人土眼中,也可能并不一定显得那么便宜。
其次,即使市场真的没能反映某些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市场也有可能长期无效地继续这种不准确的估值。一个经典案例是封闭式基金的定价。作为一个投资组合,封闭式基金理应能准确地反映组合中所投资的证券的价值。然而,基F全球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几乎在各个资本市场,封闭式基金的价值经常会低于其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按照投资理论,投资者只要在市场上买人该封闭式基金,并同时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融券卖空该基金所持有的投资组合,就可以赚取该封闭式基金破市场低估的价值。
然而,这种貌似俯拾即是的赚钱机会,显然没有投资者想象得,那么简单。首先,市场上没有任何保证,封闭式基金的折扣会在短期内消失。中外股市都曾出现过某些封闭式基金的折扣随着时间推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增大的经历。投资者如果按照上述投资策略操作,非但不会赚钱,还会蒙受损失。
再次,投资者往往关注短期投资业绩,可能没有耐心等到市场发现企业真正的价值。目前在中国市场,散户仍然占重要地位,机构投资者的很多决定,在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研究和判断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市场上的散户等其他参与者的情绪和偏好。如果一个市场上的投资者考虑的多是股市下个月会怎么表现,那么关注股市长期发展的政策很可能在短期被市场忽视。
最后,在其他很多发达的资本市场,融券和卖空活动也受限制,是有成本的,所以投资者必须在套利的成本和收益间进行权衡。只有在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于融券成本的前提下,投资者才会考虑卖空活动。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投资者虽然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总资产值低于净资产值,看似短期有利可图,但是由于企业在今后不能产生正的现金流(企业盈利不足以涵盖运行成本),那么企业的总资产值在今后不会上升,而是会下降。企业可以创造价值,同样也可以摧毁价值。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今天看似便宜的价值投资,可能在几年内就会变成错买的“白象”。归根结底,股票市场考虑更多的是未来,而不是眼下。
综上所述,尽管有海外成功经验和证监会的大力号召,无论是上市企业还是市场投资者,都还会有各自理性的考虑,而选择不进行问购或不追捧计划回购的公司股票。与此同时,市场短期的欠理性是资本市场的通病,而非特例。因此,不应该用某项政策短期对市场走势的影响,来评判政策的逻辑和影响。
10年前,格林斯潘还是全球股票牛市的救世主。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很多人认为他是美国房地产泡沫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制造者。很多对市场长期发展大有裨益的政策,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在短期不受市场的认可。就像凯恩斯承认的“长期(日标)对短期政策会有误导影响,因为在长期以后,我们就都不在广”。但是,难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应该为长期的成功而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