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的反面是“赢家的诅咒”。这是从拍卖理论来的一个概念,如果所有市场上参与拍卖的人都知道这件拍品的价格,最后能够贏得拍卖的人一定支付了更高的价格。比如某件艺术品值100万美元,那么所有人都会出价100万美元,若想从竞拍中胜出,则必须比别人的价格出得高,比如110万美元。这点说明,当你成功购买同项资产或者同一家公司,你往往付出了更高的价格。那么长期来说,你使用公司的资源购买了比较贵的资产,你公司的收益在今后也会比较低。也就是说,公司高管总是觉得自己头到了便宜的资产,但是其实不然。从事后来看,他们往往买了较贵的资产。即使是在支付了高昂的代价收购了较贵的企业之后,很多公司仍然不能够成功地把这些公司和企业整合在自己的现有业务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往往不看好收购方的股票的另一个原因。企业进行收购从学术角度来讲,负面的动机比正面的动机要多,对高管有利的动机比对股东有利的动机要多。
还有另外两点紧密相关的原因,一是羊群效应。比如行业老大和行业排名第三的企业进行了合并,进而成为规模更大的新企业,在这种竞争态势下,行业排名第二的企业可能也会在行业内或板块内积极地寻求其他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二是战略性竞争压力。从竞争的角度讲,在以上的示例中,行业排名第二的企业原先还能够应对行业老大的竞争,但在行业老大和排名第三的企业合并之后,对于行业排名第二的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因此也必须追求一些规模上的扩张,来达到竞争的平衡,例如可能会和排名第四和第五的企业进行兼并,这是另外一个企业收购兼并的原因。当然,有些时候,羊群效应和战略性的竞争压力这两点原因很难严格区分开来。
当然在国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原因,就是对于上市和资源的追求,国内某些公司在香港进行收购和兼并也是同样的原因。众所周知,在国内上市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一旦成功上市之后,企业无论从融资的能力融资的容易程度,还是从估值水平来讲,都会比没上市的时候有一个大的提升。因此,很多企业确实是为了获得 的壳资源来进行收购的。
美国的情况也与之相似,即 比非 存在估值上的溢价。但美国 的溢价,要比国内市场的溢价小很多。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国内企业上市也不再会是那么神秘,那么炙手可热,也不会频频出现瞬时造富的奇闻。作者认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新股发行改革后,整个上市的过程会越来越容易,整个壳资源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低。
此外,在一个比较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即使通过收购来获得壳资源,企业也必须考虑清楚这么做到底是否值得。在美国,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都选择不上市,保持私有企业身份,如著名糖果生产公司玛氏(Mars)。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市会造成高额的监管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同时,E市公司必须要受到华尔街和投资者严格的控制和约束,公司很难按照创始人的理念和长期目标来运行。所以海外有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IPO,或是成为公众公司。由此可见,企业也应该从金融的角度考虑一下收购壳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如果公司要支付1%-2%的交易金额作为中介顾问费、律师费和审计费,同时还要面对上市后的诸多监管要求,上市和收购壳资源都未必是企业首选的长期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