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合理选择和使用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
通货膨胀是国家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然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描述,但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持续和相当程度的上涨现象。至于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的比重多大才算是“普遍”的上涨?物价上涨的持续时间多长才算是“持续”的上涨?上涨多少个百分点才算是“相当程度“的上涨?国际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那么,用什么指标反映通货膨胀?用哪个指标反映更为合适?如此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一、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
商品物价的变动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生产者、消费者、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商品价格的上涨现象表明已出现通货膨胀,测定通货膨胀的主体指标——通货膨胀率,可以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它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幅度。如果价格指数增长率大于零,说明存在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指数增长率小于零,则说明出现了通货紧缩。其计算公式为: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GDP缩减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等等。那么,用什么样的价格指数来衡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呢?一般来说,普通公众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关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政府除了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外,还关心GDP缩减指数等。为此,可以考虑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GDP缩减指数测定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测定指标的比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GDP缩减指数在测定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点和不足,通过对其优点和不足的比较,再配合数据说明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选择出更为合适的测定指标。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根据抽样调查原理选中的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资料,确定了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作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商品篮子”,但不包括投资品和资产项目。按照国际标准,按用途将其划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在计算CPI时,8大类的权重(城乡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消费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的比重)约为33.6%、5.0%、9.1%、4.0%、11.1%、9.1%、14.5%、13.6%。
用CPI测定通货膨胀的优点:一是公众对CPI较为熟悉,易为人们接受。二是它反映了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消费价格的变动,它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价格上涨后,居民拥有货币的贬值程度,能直接反映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三是政府常用这一指数来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工资政策等。四是这一指数按月、季、年分别编制,时效性强。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常采用它来测定通货膨胀。
然而,中国当前的CPI衡量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由于计算范围不包括中间产品价格的变化,且把国家和社会集团消费也排除在外,不能全面的反映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二是CPI的各大分类的权重不太合理。近年来居民支出大项主要是医疗、子女教育、住房消费等,这些项目的价格近几年上涨幅度较大,但由于在CPI构成中,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的权重过低,这些价格的上涨在CPI中未能全面地反映出来。三是CPI构成中的一些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CPI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通胀压力。四是CPI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水平具有误导性。因为中国的CPI所包涵的消费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投资和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则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五是CPI所反映的是最终消费品价格,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末端的价格指标,是已经形成的通货膨胀状态,如果仅仅依据CPI的当前水平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就难以实现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forManufacturedProducts,简称PPI)是反映工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全国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选用了4000多种产品,9500多个代表规格品。
用PPI测定通货膨胀的优点:一是PPI中包括的商品范围较广,既有消费资料,又有生产资料。二是由于它反映了商品流通过程初始阶段上的价格水平及其变化,因而对经济周期变化较为敏感,是显示未来消费领域通货膨胀水平的领先指标,对通货膨胀进行早期预警,便于政府及早采取政策防范通货膨胀。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需参考CPI的先行指标PPI。但PPI不能反映劳务价格水平的变动,不适应劳务活动比重上升的发展趋势。
3、GDP缩减指数。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核算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和按可比价格核算的GDP之间的系数,它的计算范围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
GDP缩减指数的核算范围比CPI和PPI都广泛得多,既包括消费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也包括投资和出口等商品,它能较全面地反映国内产品消费和投资等的价格变动。因而,有人提议用GDP缩减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然而,GDP缩减指数也有不足:一是范围过于广泛,包含有投资和出口商品的价格,而这些商品与消费者是不直接相关的,还包括了那些不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的估算。二是编制这一指数需要收集大量资料,编制间隔长(多数国家一年编制一次),时效性差,不利于对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三是剔除物价变动的GDP是用各行业的价格指数推算的,GDP缩减指数只能近似反映各行业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四是在计算GDP缩减指数时,包含了GDP的构成变化,也就是说该指数并非是纯价格的变动,这对准确反映通货膨胀也有影响。
4、用CPI、PPI和GDPDeflator测算的通货膨胀率。用CPI、PPI和GDPDeflator测算1985-200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其结果如图所示。
可见,根据三个指标测算的通货膨胀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直接影响到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消费行为,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那么,用哪一个指数作为测算通货膨胀的指标更为合适?这可用图形的走势与实际情况的比较加以选择。从图中可以看到,在1988年、1994年用CPI及GDP缩减指数测算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性的出现较高的峰值,这可说明这两年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一致的,而用PPI测算的结果是较高峰值出现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前期。也就是说,用PPI测算的结果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预警作用,而用CPI和GDP缩减指数测算的结果可以显示通货膨胀是否发生。从图中同样可以看到,用CPI和GDP缩减指数测算的通货膨胀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1990、1994、1996年等),甚至在有些年份(1990、1996年等)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在1990、1996年用GDP缩减指数测算的结果表现为存在通货膨胀,而用CPI测算的结果表现为存在通货紧缩。到底哪一种指数测算的结果真实呢?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在1988、1994年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后,紧接着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很快收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成效。这样,通过理论分析、数据比较,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CPI测算我国的通货膨胀更为合适。
三、用核心CPI测算通货膨胀
如前所述,用CPI测算通货膨胀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减少甚至克服其缺陷,许多国家计算并使用了核心CPI。所谓核心CPI是指从CPI“商品篮子”中,扣除某些价格波动较大的项目(如食品和能源,或新鲜食品等)后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核心CPI稳定性较好,通常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可参照日本、泰国等国的做法,在计算核心CPI时,扣除食品项下的新鲜食品、交通和通讯项下的价格波动较大的目等,以此消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
通货膨胀衡量的三个标准
1、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
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通俗的理解是商品在原材料、研发、生产、出厂价格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是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简单通过它来判断社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状态。
3、零售物价指数(RPI)
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理解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体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类型:
按剧烈程度分类:
1、低通货膨胀
特点,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此时的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2、急剧通货膨胀
当总价格水平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数或3位数的比率上涨时,即产生了这种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便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
3、恶性通货膨胀
最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几乎无固定价值,物价时刻在增长,其灾难性的影响使市场经济变得一无是处。
按引发因素分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可以理解为卖方市场,价格上涨。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供需基本平衡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4、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影响主要体现在
1、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失衡。
2、居民的收入下降,扰乱流通秩序。
3、改变了投资和消费,破坏生产。
4、引发货币信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