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股价波动阶段中,以固定金额分段投资,低价位就会购入更多份额,高价位就自然购入较少份额。较之于以一次性买入,定投可以用同样的总额买入更多份基金。反过来说,买入同样份数的基金,定投花的钱更少。
你购进某只股票后,发觉它跌了,你再次加码,那么平均的成本价自然低了。这就是摊薄成本,但实际的作用不大。
可见以下:
在跌破买入价之后再次购买该股票或基金的行为,叫做补仓。补仓的作用: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该股票,使单位成本价格下降,以期望在补仓之后反弹抛出,将补仓所买回来的股票所赚取的利润弥补高价位股票的损失。
图1摊薄
补仓的好处:
原先高价买入的股票,由于跌得太深,难于回到原来价位,通过补仓,股票价格无需上升到原来的高价位,就可实现平本离场。
补仓的风险:
虽然补仓可以摊薄成本价,但股市难测,补仓之后可能继续下跌,将扩大损失。补仓的前提:(1)跌幅比较深,损失较大。(2)预期股票即将上升或反弹。
举例说明:1月15日,以10元买入“深发展A”10000股。10月15日,“深发展A”已跌至5元。这时你预期该股将会上升或反弹,再买入10000股。此时的买入行为就叫做“补仓”。两笔买入的平均价为[(10*10000)+(5*10000)]/(10000+10000)=7.5元,如果“深发展A”反弹到7.5元或以上,通过这次的补仓,就可以全部卖出,实行平本或盈利。如果没有后期的补仓,必须到10元才能回本。相反,如果5元继续下跌,下降到3元,那么,补仓的股票一样亏本,将扩大损失(5-3)*10000=20000元。
假如现在有A、B两只基金可供选择,这两只基金的净值走势如图。
为简化起见,假设定投周期总共只有4次,每次投入1000元(费率忽略不计)。到整个周期结束的时候,两只指数基金的净值恰好均为x.
再假定A基金定投期间净值无任何波动,走势近似一条水平的直线,每期定投的成本均为1元/份;
B基金净值波动较大,4次定投时的净值分别为1、0.5、1、2,即定投成本分别为1元/份、0.5元/份、1元/份、2元/份。
那么,一个完整的定投周期下来,究竟哪种基金的效果会更好?
先来看看A基金:
四期定投下来,总共获得4000份,账户余额为4000x元。显而易见,如果这里的净值x<1,定投不仅不赚钱,反而会出现亏损!
那么B基金呢?我们来做个计算:
根据每期定投的净值,B基金从1~4期定投中所获得的份额分别为1000份、2000份、1000份、500份,总计4500份,账户余额为4500x。
不难发现,即便是基金净值跌破1元,只要不低于0.889元的成本线,定投B基金仍然是赚钱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A股市场历来是牛短熊长,通过定期定额分批进场会有更多的机会收集到廉价的筹码,因而长期下来摊低了买入成本,波动幅度越大,效果越是显著。这就是定投的魔力!
宣传说看不清市场方向,就选择基金定投吧,把择时的难题交给市场。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定投效果需要在中长期才能看到,但定投不等于不会亏钱。中长期有多长?时间不是自我麻痹的理由。
08年有一篇《长期我们都死了》的文章,论述长期投资的谬误,其中的有些观点非常发人深思。
长期投资不是用来说服投资者留在市场中的理由。
对投资人来说,不考虑宏观经济面的变化,不考虑企业质地及其基本面情况,不考虑估值水平,盲目的慷慨投资,即便持有时间长也无法获利。
基金公司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时间,向所有的投资者推荐所有的基金都可以做定投的做法值得商榷。
基金定投不是适用于任何时点、任何市场、任何产品的方法。
长期纵然是定投制胜的一个前提,更重要的前提是,中长期市场是向上的,而你所选的品种是值得投资的,不然,长期下来也许一场虚空。
试想如果定投的起点是6000点,那估计很多年都无法看到正回报。
关于定投,网上也流传着一些过于消极的言论,比如十年定投跑输定存,其论断未免偏颇。
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曾经仔细测算过,以深证成指为例,假定投资者每月定投一次该指数,从2000年1月到2011年5月任意定投一年、三年和五年的年化收益(按月滚动计算)。
定投资金分批投入,分别计算了考虑时间价值的内部收益率,以及不考虑时间价值的简单收益率。从年化收益率的均值来看,无论定投一年、三年还是五年,
不考虑资金投入时间价值的简单收益率均值在10-13%之间,而考虑了资金投入时间价值的内部收益均值高达20-28%,其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的零存整取收益。
而在市场上,成立满五年以上的基金中,也有多只基金累计复合收益超过400%,绝非定存可以相提并论的。
所以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随时确保你投资的东西的确值得长期投资,如果它一再的让你失望,你也只能弃它而去了;
其次,要降低长期投资的收益预期,不能神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牛市里动辄翻番的回报率不能用作今后的参考,毕竟07年市场是百年一遇的;最后,合理规划投资期限和投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