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本书前章所述,2002-2003年熊市股底的初始阶段与1981一1982年熊市股底相同,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尽管熊市低点似乎已经形成,但在未来数月股市股底形成的过程中,股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鉴于股市股底形成初始阶段,抛售压力未能保持下降趋势,事实更为如此。
我们以2002-2003年抛售高潮的二次测试为例,如图5-5所示。二次测试后,股市上涨超过股市自动回升高点,但在此期间股市成交量没有显著增加。由于股市成交量没有显著增加,股市持续走高显得相当渺茫。
2002-2003年主要股市股底最后阶段
股市呈现下跌趋势,尽管股市快速下跌,9月初出现90%下跌交易日,但此次短暂的抛售激增导致供应出现暂时性枯竭。随后股指迅速恢复下跌趋势,最终打破抛售高潮最低点。由于在股市下跌过程中,抛售高潮最低点被突破,成交量稳步增加(B点),股市似乎正处于熊市复苏阶段或股市震动结束阶段。前章中我们讨论过股市震动,它是股市股底形成阶段之一,此时股市股票正从弱势投资者手中转到强势投资者手中。
价格行为与成交量使辨别股市行情更加困难。然而抛售压力成为罗瑞分析的要素,因为抛售压力没有超过7月股市震动高峰。较之抛售高峰点,此点抛售压力较低,这意味着尽管股市再创新低点,股市供应减少,但股市仍处于股市股底形成阶段。如果熊市得以恢复,那么抛售压力可用来确定股市供应的增加。股市供应增加达到前次股市上涨时新高。
随后股市反弹证实了股市震动的形成。在此期间股市成交量依然巨大,这标志着股市走强。与此同时,抛售压力(C点)开始显著衰减,购买力(D点)上升,进一步证明了股市股底正在形成。
股市一直走强至2002年11月底。在股市走强初期,股市成交量减少,但当股市回升达到2002年8月股市上涨高点,成交量开始飘升。成交量的激增(E点)与突破阻力线失败是威科夫原理之一—努力与结果的一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成交量(努力)未能导致股价变化(结果)。阻力线无变化则表明股市股底形成过程还未结束。
实际上,股市下跌持续3个多月,并检测了抛售高潮与股市震荡所限定的支撑价位区域。股市下跌时成交量没有显著增加,抛售压力继续衰减,这证明了股市突然跳空点的出现。在股市到达最后股市突然跳空低点前,股市形成90%下跌交易日,这预示着股市抛售猛然增加。显然,这种抛售激增并不能使需求恢复。随后股市回升,90%上涨交易日出现,投资者积极购买。90%上涨交易日的出现与成交量的增加促进股市抛售压力(G点)衰减,购买力(H点)上升。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股市走强,股市股底形成过程即将结束。
股市走强导致跨过股溪出现,股溪由股市股底形成高点连接而成。3月中旬股市走强达到最高点,随后股市渐渐下跌,成交量减少则表明最终支撑价位形成。此次股市回落又称为回至溪边,此点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购买股票的机会,持续四年之久的新牛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