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说,我不追求机构那样的覆盖面,我也可以对上述问题扬长避短。但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东西就是“专业知识”。比如我不像那些投资经理有过金融或者投资方面的专业学历背景,也不像研究员是医药或者化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出身.那么是否在研究相关企业的时候会面临一堵专业知识构成的牢不可破的墙?答案很简单,不会。
我们还是先从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起:重庆啤酒。
重庆啤酒花资了多年的时间要研发一种对乙肝有治愈作用的疚苗,如果成功,这将是一种革命性产品。时于疚苗是否可行,某家基金的医药研究主管进行了完整的医学专业的逻样推理分析,也进行了大全的实地调研。特别是这位研究主管曾是病毒学硕士,后师从我国治疗性疚苗专家、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夜学学科带头人攻读博士,期间还参与了著名院士治疗性乙肝渡苗“乙克”项目的研究。他似乎已经专业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了吧?可事实又怎样呢?
最终被强烈推荐的这个疫苗产品,经过临床试验其有效性“与安慰剂塞本一致”,并且在结果爆出后遭遇了连续8个无量跌停的惨烈走势。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黑嘴”事件,实际上这家墓金也根据这个强烈推荐真金白银地购买了大量的股权,甚至一度成为重庆啤酒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之首。
图1重庆啤酒销量无限下跌图
所以说对企业研究和理解的能力,实在是不能与“学位”“专业”简单画等号的。就算是一个金融投资领域的博士,他可能确实掌握了相当多的理论和扎实的基本功,懂得最深奥的学术概念并且可以写出极其复杂的各种模型,但这是否等于投资的能力?恐怕不能。
因为首先投资不是自然科学,它并没有确定无疑的标准化定性指标和数学模型(其实就算是自然科学,也存在着童子力学这种充满大量不确定性和概率描述的领域)。投资主要面对的是不确定性,而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虽然毫无疑问需要一些基本的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由专业知识打造出来的(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拥有相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相差极大),它是某种先天加后天因素共同锻造的结果。
另一方面,即使一个人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但如果没有长期的市场和商业实践,要想对企业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我认为也是相当困难的。但商业的领悟力并不等于商学院的理论研究,相反学历教育往往教授了过多的条条框框。其实在我看来,投资的基础专业知识自学完全没有问题,然后再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并静心地思考沉淀,远比学院教育中如填鸭一般被塞进无数理论的贪大求全要有用得多。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投资的秘密其实早就摆放在了书店的书架上了,但人们总是轻视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而更愿意相信一些自己得不到的传说和想象。作为投资者,能够在已经出现了这么久的证券市场和这么多投资大师的经典著作之后才接触股市,是一件异常幸运的事。这将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用前人的教训和宝贵经验作为自己成长的肥料。
事实上,我见过的不少具有优秀投资能力和绩效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的工作经历都是完全与金融证券不沾边的。如果这些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不妨这样看:如果投资者的专业背景是决定性的因素,那么这个世界上投资银行最成功的应该是银行职员,投资医药最成功的应该是研发工程师,投资白酒最成功的应该是调酒师,投资机械设备最成功的应该是技术员。可事实是这样吗?
每个人都可能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人脉及信息方面有特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相关企业分析中无疑是加分的。但如果没有对投资基本规律这个“1”的充分掌握。则类似专业知识这种无数的“0”就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千万别忘了,投资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投资看待问题的方式评估企业的方法是与一般的行业从业人员完全不同的。何况从我有限的职业经历来看,不管是哪个行业,真正具有深刻理解的都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也许是比我们多懂一些专业名词,多知道一些业务细节,但对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判断力上并不一定具有更深的思考。
另外,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平台机构的发达也使得获取必要的专业信息变得不再那么困难。无论是收集相关的行业数据,还是研读一些企业基本面的调研报告都已经很方便,这就使得专业知识不再被垄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从财务报表方面来说也是如此,少数不良公司的高管们可以费尽心机地做几个财务数据的会计调节,可以尽量控制一些事件的发生时机,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兴衰的烟幕弹,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短效而表面化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本质,是很难被“表演,装饰”出来的。这也是很多“财务数字专注者”容易翻船的原因。将企业活生生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要素评估,与调节余地较大且只反映当期情况的财务数据脱节,将带来巨大的风险。
所以,个人投资者不必产生一种学历或者背景上的盲目崇拜和敬畏。一种错误的意识是很多人认为行业专家、企业内部高管是知道企业命运的,由此总喜欢站在揣测其行为和心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实际上他们虽然在具体运营和业务细节的了解上远胜普通投资者,但其实远谈不上掌控了竞争中的一切要素。与其做他们的蛔虫,不如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问题—有时“不在此山中”反而是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