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仓位的限制问题。股票型基金等产品对于仓位有严格的上下限规定,这就导致就算你对于2008年的暴跌有所预料也必须最少以6成的仓位去硬扛,你发现了一个最看好的企业却最多只能以1一2成的仓位买入。而个人投资者并没有这种限制,完全可以根据市场机会和风险的总体状况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仓位结构。
图1投资能力的等级
另一个影响机构获得长期优秀业绩的障碍来自于对职业风险的自我保护。很显然,站在基金经理和资产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最高的职业风险并不是平庸的业绩—反正大家都不好的时候,只要我不是最槽糕的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熊市,世道不好正好是业绩差劲的绝佳借口。要是在牛市,反正是鸡犬升天更不需要什么好点子。相反,为了优秀的业绩而去特立独行可是具有高度风险的。一个大家都看空的板块你去逆向买入,你不但要确保方向性的正确,而且在业绩排名短期化的压力下还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就得到业绩的证明。否则,即使最终证明你是对的,但在那天到来之前可能你早就被下岗了。
具有独立的想法就要冒风险,然而人都是利己和理性的,当可以用很正当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职业利益的时候,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对此现象彼得·林奇也曾说“在饭碗的压力下,只有极少数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勇气购买不知名的股票。华尔街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你因购买的是IBM的股票而遭受损失,你永远不会丢掉饭碗。而我将继续尽可能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可以想象,如果以确保职业利益和降低职业风险作为主要目的,而总是去购买那些被市场青睐和毫无争议性的股票,怎么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呢?
最后让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机构投资者们的工作环境吧。当你每天上班就被一堆财经信息包围着,老板时刻在盯着你的组合净值的表现并且因此而脸色风云变幻,吃个午饭或者到走廊去抽根烟也被“某个大牛股又被谁谁给挖到了、谁谁真倒霉.这个季度又要排名垫底了”的议论包围着。在这种环境下。想保持一个淡定的投资心情可真是不容易。
事实上我们看很多投资大师本身的投资模式就是非常“反机构化”的。巴菲特与芒格的伯克希尔管理着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却只有十几名员工,费雪的办公室和规模也很小,邓普顿专门躲开热闹的华尔街而把办公室设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罗杰斯基本上就是一个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大家们的行为,难道不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