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剥离的含义
资产剥离是属于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一种形式,大规模的企业资产剥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混合兼并的浪潮之后,这一时期的兼并多为毫无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兼并,结果形成了许多无关多元化经营。这使得企业业绩下降,带来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负担加重、经营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具体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部分国有企业,资产剥离成为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国的 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这些 由于改制不彻底或盲目多元化,结果产生了很多的不良资产。
这些不良资产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反而成为吞噬 业绩的“黑洞”。因此,绝大部分 都面临着资产剥离的问题,实行与否只是时机选择的问题。
二、判断 资产剥离业务成功与否的六个“有利于”
一般来说,市场投资者并不能总是准确地认识一个 的市场价值,特别是对于实行多元化经营的 。实行多元化经营的 ,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广泛的领域,市场投资者和证券专业投资人员对其所涉及的复杂业务可能无法做到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一项研究表明,投资者往往会根据公司“差”的资产进行定价,由此导致投资者低估股票市场的价值。
(一)是否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目的是适应环境的快速的变化的需要,挖掘存量资产的价值。企业通过对其资产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结构组合,形成各种业务组合,如核心部门和非核心部门、主业务部门和从属业务部门等。甩掉不良资产,即剥离流动性差、回报率低的业务部门。一般来说,发生经营亏损或达不到利润增长预期的子公司或部门,往往会成为剥离方案的首选目标,以避免对整个公司利润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不良资产是企业不能通过有效使用达到获利目的的资产,包括收益差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亏损的生产线、闲置或半闲置资产等等。如果企业不能通过改进管理、有效开拓市场等措施扭转资产状况,剥离至少可以使企业挽回部分投资,换取现金,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有时改善不良资产需要大量的投资,企业因为无力投资或嫌风险太大也会选择将不良资产剥离。
(二)是否有利于改变公司战略
一个公司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经营方向和战略目标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而剥离资产则是实现这一改变的有效手段。企业运用资产剥离手段从一些产业中退出,再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战略重点,或者进军新产业,或者用于发展剩余核心产业。退出的产业一般是效益比较差或是前景不佳的产业,有的虽然效益不错,但是企业无力继续发展,也会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剥离,以全身而退。
(三)是否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收益
企业剥离资产,不仅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给该企业带来效率方面的提升,更主要的是出售资产本身就可以带来经济回报。企业可以用来弥补亏损、增加资金储量,以便于开展新业务等。如果作为某种形式的投资,则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剥离资产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剥离的资产作为买方企业的资源比作为卖方企业的资源更具有价值。这反映了不同公司对资产的不同的控制能力、不同的战略哲学或不同的预期。
对卖方企业来说,不是核心业务的部门,对于买方来说可能就是稀缺资源,因此资产的出售可以给卖方企业带来现金的流入,从而扩充运营资本。一些公司将自己的一些非核心部门或一些弱小的业务剥离后,转为投资于另一家企业的股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是否有利于分散 经营风险
当企业的部分资产变为不良资产,不能为其带来利润时,这部分资产将会被剥离出去,以挽回部分投资,利用收回现金来盘活这部分资产。企业又可以通过收回的资金去寻找新的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化迅速的外部环境。
企业在参与社会分工,体验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喜悦的同时,面对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竞争格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分析各种风险因素,降低运营中的高风险,因此一些高风险因素就必须要剥离。
(五)是否有利于纠正 的战略失误
有些资产剥离意味着企业前期战略的失败和逆转。许多公司在扩张的过程中,由于战略方向错误或者其他失误,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资金紧张。其中,盲目多元化是许多公司常犯的错误之一。企业期望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投资风险增加效益,但往往适得其反。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扩张过快,管理不能跟上而导致效益下降,资金链断裂。这时,企业通常会选择资产剥离来纠正错误。
(六)是否有利于 应对财务危机
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为了避免破产清算,必然会想到资产剥离这一方式,通过充实公司的现金流来缓解危机。财务危机是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的情况。
引起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包括投资失败、过度扩张或者现金管理混乱等。如果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与债权人达成和解,为避免企业破产,往往不得不出售资产以套取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