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的重要信息,一句话告诉我们:第一,我们绝不能只要“问题导向”,而需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大导向的紧密结合;第二,我们“量与质”必须统筹兼顾,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对立描述。
这太重要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把“量与质”对立,有人甚至提出: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说什么“稳增长不等于经济增速要‘保6’,以及“质的提升胜过量的增长”。我们真需要这样的解释吗?说实话,笔者实难理解,而更感觉他们是因坚信中国经济增长还会下行,而又找不到把经济增长稳在6%以上的方法,所以给出一种掩饰“无可奈何”的“理直气壮”。这实际是可悲的。忽视了党对人们的承诺:2021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必须的经济增速。
再有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大导向的紧密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过去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问题导向”——单一导向原则,一切改革从问题出发,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改革。
但是,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实践证明,单一“问题导向”极易使改革跑偏。过去的事实是,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几乎所有专家学者大致都是两条:第一是查书,看看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是怎么写的,依此作为理论根据;第二是出国考察,看看当年发达国家遇到同类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然后照猫画虎。这就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地给出解决方案的基本做法。但殊不知,理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实践是发达国家的实践,这样的解决方案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吗?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总汇在一起,往往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举个典型的例子。曾几何时,我们发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如何解决?我们没有从货币政策、金融方式等基本原理出发去研究解决方案,而是采用金融自由化的作法,认为只要金融放开,让中国拥有大量的民间金融或准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达到更好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目的。结果如何?大量小型金融机构的创设,导致有限的金融资源被过度争抢,期限更短、成本更高,根本无法满足中小微实业企业需求,反而导致金融空转套利更甚、金融乱象更多,金融“脱实向虚”。然后,我们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消耗大量公共资源去治理。如此“问题导向”之下的金融改革,显然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的基本要求——为实体经济服务。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必须为改革植入“目标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忘记目标和初衷,同时还要植入“结果导向”,验证改革是否真正收到应有的效果。
谈到明年经济工作的“预期目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稳字当头”,但对于民生问题却给予了更大的着力,突出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年度经济工作特点。在会议提出的“六大工作”表述次序上,对新发展理念的强调摆在第一位,紧接着就是两大类民生问题,而脱贫攻坚则在首位,包括对房地产的政策主张也被列入民生工程;过去一般都会前置表述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这次被排到第四位;然后是高质量发展问题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但无论是谈哪方面的问题,都有涉及民生问题的表述。比如,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章节中提到“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以及“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等等。
还需要看到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政策表述显得更加科学、有度了。比如针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会议提出“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样的提法明显要比“M2、信贷和社融增长大致GDP名义增长相匹配”的提法科学多了。它实际是说,无论灵活适度,还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及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都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发展经济服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特别需要看到的是:在货币政策的表述中,没有对M2增长率的关注,而强调了货币信贷和社融增长,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金融数据观察应当更多看信贷和社融,而不要更多观察M2增长率”?给予会议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要求,是否可以理解为:央行未来将加大中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如果真能如此,那市场将从根本上失去看淡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理由。
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节点,2020年注定将被载入史册,但这需要全国人们更加齐心合力地拼搏和奋斗,而从一系列重大的经济部署看,2020年也注定将成为令国人振奋的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