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市场行情里的个股走势,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市场行情有不同的领涨股。一般来说,特大行情发生时,领涨的必然是大盘三线股;大行情发生时,领涨的是新股;中级行情发生时,领涨的是三线股;而短命行情常由一线股领涨。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反过来通过领涨股来判断行情的大小。为什么不同的市场行情会有不同的领涨股呢?我们可以从资金和人气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因大盘三线股长期受到冷落,一般大户和机构轻易不去碰它们,所以,大盘三线股在缺乏集中资金炒作的情况下很难有大的飘升。相反,对于资金实力异常雄厚的主力机构来说,却只有买卖大盘股才能平安撤退,因为大盘股流通数量大(一般超过一亿股),拉高几分钱后就会有获利筹码吐出,主力机构可以较轻松地吃到足够的筹码,同样道理,出货也相对容易。对于大资金来说,进出方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旦大盘股率先领涨,则证明有超级资金入场,一轮特大行情近在眼前。如1994年8月1日开始的行情到8月8日告一段落,上证指数从325点冲至754点,涨幅132%,在此期间,大盘股马钢、石化分别上涨189.3%和183.3%,而二线股陆家嘴、东方明珠分别上涨105.1%和112.2%。可见,在这轮特大行情里,大盘三线股涨幅远大于二线股。
其次,新股受推祟时可以引发大行情。因为新股上市历来“配套成龙”,一批一批地进行。当新股上市时,一方面承销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形象,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托一托”,或者干脆“炒一炒”,另一方面 又迫于股东压力,不得不“照顾一下”股价,有的甚至想通过炒作获利,而市场炒手又认为新股市场属性未定,上无天价,炒作时容易引起散户跟风,因此乐意首选个股入场作庄。这样几重因素累加,导致一旦炒新股,必有大行情。当然,这个“大行情”并不一定是指数的大幅扬升,而常是指数涨幅不大,个股却早飞上天。如1994年3月,上证指数围绕700一”0点作波动,却创造了界龙从10.8元飘升至29.80元的神话,创造了钢管股份4天之内股价从10.30元升至23.50元的奇迹。所以,一旦出现炒新热潮,投资者可以考虑立即紧跟杀人。如1995年2月7日至2月23日,沪市从524点升至608点,涨幅16%,而此间新上市的西藏明珠却从5.50元涨至9.99元,涨幅80.9%,明显产生了炒新股的热潮,这一热潮竟蔓延至7月而经久不衰,其间西藏明珠高至24.50元,中山火炬8天内从8.31元升至19.20元,涨幅136%,天津渤海上市后连拉六阳,股价从发行时的2.5元升至6.66元仍意犹未尽。此间,上证指数从524点升至928点,涨幅77.1%,应属名符其实的大行情了。
第三,中级行情由二线股领涨。因二线股盘子中等,题材相对丰富,常为市场炒手选中,但因其股价已较高,向上的空间不大,而且涨升一定时期后会因一线股和三线股不涨而显得如空中楼阁般难以支撑,因此,行情难以持久,力度也不会太大。如1993年7-12月间恶炒收购概念股和炒作以陆家嘴为代表的浦东概念股都没有持久,上证指数不过在774-1044点间转了个圈又向下突破。
第四,短命行情由一线股领涨。沪市历史上有多次以高价股领涨的先例,不少人企图以拉高一线股为契机.为二线股和三线股腾出上升空间,但最终都因炒一线股套牢资金而无法再炒二、三线股,故行情一般短命。其典型如1994年3月底恶炒东方明珠、商业网点、物贸中心、同济科技等价位在20元以上的高价股,最终导致大盘向下突破700点而陷入长期熊市。
第五,平盘整理变盘在即时,个股涨跌无序,杂乱无章,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黑马乱窜。此时应慎防大势出现变化并向上或向下突破,1993年9-10月间恶炒收购概念,1994年12月恶炒配股概念都给大市雪上加霜并最终向下突破。
不同的行情表现如此,特大行情的不同时期也有类似表现。如第一阶段领涨的是大盘三线股,随后是二线股和新股成为市场宠儿,接着一线股奋力扬升,企图领涨大盘,但步履已极端沉重,显示下跌端倪。最后,个股轮涨,黑马遍地,大盘几无方向,最终引发暴跌。
不同的市场行情甚至行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领涨股,这不仅为我们正确选择股票提示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根据领涨股的不同,而判断出市场行情的大小,以此可以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在特大行情里,自然可以大举建仓,耐心持股;在大行情里,则要果断建仓,逢高出货;在中级行情时要精心选股,快进快出;而在短命行情和变盘在即的行情里,则要谨慎介入,切勿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