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买面包赠银行”时代
由于房地产市场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牵涉面广,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从次级贷款到次级债券,从次级债券到抵押化债券(CDO),从CDO再到信用违约掉期(CDS),每个环节都有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原始冲动。自2004年以来,由于美国监管部门对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放松,在金融产品无节制衍生的过程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资金杠杆率从原来的10多倍放大到了约30倍,风险在不断被放大。也就是说,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开发过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甚至发展自营业务、通过杠杆交易复杂衍生品,逐渐取代银行向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承担了以前银行的角色。但代替银行提供资金后,却没有像银行那样被有关部门严格监管。同时,美国国内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次级债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巨大亏损,甚至面临破产,使他们不得不冻结借贷,坑相之间无法拆借互救。而这些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在第一块骨牌倒下后,连锁反应将危机迅速扩散。
最终,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迅即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9月15日,华尔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道—琼斯指数创“9·11”事件以来单日最大下跌点数与跌幅,全球股市也随之一泻千里。亚太股市9月16日大幅下跌,其中口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跌幅都超过了5%;澳大利亚股市也遭遇地震,澳元16日开市走弱,股市收市已经跌了超过1.5%。然而,从长远看,雷曼兄弟的破产对世界的最大影响在于它进一步挫伤了人们对市场和未来的信心。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雷曼兄弟破产后,危机进一步升级,更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全面爆发。
“镀金降落伞”的环球旅行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躉延全球,在国与国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问传播,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荡,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此次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路径主要包括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心理传导。
第一,贸易传导机制。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长期以来保持对外贸易逆差,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当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实体经济遭到重创,居民财富水平大幅缩水,消费支出也因此减少。对于与美国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来说将是一个重大打击,进口需求的迅速减少造成了出口国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降,进而影响了出口国的实体经济,中国、日本、欧盟及其他国家的贸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美联储连续降息致使美元相对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更加重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竞争力下降,也使这些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金融传导机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金融市场纳入一个大系统,各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之间相互持有大量股份或债券,系统性乱险被放大。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发达性,世界许多国家都投资美国股票、债券等投资组合,机构投资者也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吸引全球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其风险扩散的链条中。由于机构投资者购买的大多是投资组合,并加入了杠杆效应,在次级债出现亏损时必然会通过抛售来止损。同时,亏损的金融机构出于调整资产负债表的需求或其他目的会大幅收缩对另一国的贷款,将危机传导至下一个国家。而美国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同时也在做着投资组合的调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将大量的海外资本撤回,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这样,只要参与了金融全球化的国家都会被传染,从而诱发全球金融危机。另外,美元的贬值造成了持有美国债券的债权国资产严重缩水,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也遭受了资产贬值的损失。
第三,心理传导机制。
信心是一种可以自我实现的预期,投资者都充满信心,市场就会上扬;反之,信心缺失,市场就会受到巨大冲击。而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投机性资本占了绝大多数,信心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金融危机引发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在本国乃至其他国家迅速传递和扩散,导致行为的极端盲目和过度反应,推动金融市场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波动极大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程度。在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很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顾危机发出的种种征兆和预警信号,不断投入资金,增持美国资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极度悲观,所有参与者都急于脱身,全球市场流动性急剧紧缩,于是整个市场连正常的估值系统都无法运转,金融产品真实价值严重失真。“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甚至些经济情况原本良好的国家也会因为投资者信心丢失而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