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寻找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而首先应接受检验的是这类企业在面临风险时的抗打击能力,没有了这个前提,“高成长”就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不堪一击。
要寻找强势的成长股,我们其实是在寻找这样的问题背后的答案:我们有多确定这个企业未来能持续地赚钱?能赚多少钱?我们为了确定企业的“唯一卖点”“核心竞争力”等而对其进行系统细致的研判,其实就是为直得大概率的投资作准备。预测公司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否保持10%, 20%或者更多的盈利增长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判断这家企业有多大概率能做到这一切(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透过F10进行系统研判的原因)。
这里介绍一个概念“安全边际”,它是由现代证券分析创始人、人称“华尔街教父”、巴菲特最尊敬的导师格雷厄姆提出的。简单地说,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安全边际”。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就是用便宜的价格买_到优质的货,你将为抵御各种不利影响(比如投资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等)作出一定的预防和保险。那我们又应该怎么找到企业的“安全边际”呢?格雷厄姆认为,“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这句话说明了“安全边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更多的是一门模糊的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
“有说服力的推理”我理解为对商业运作本质的把握,在这里它被演绎为强势成长股的系统研判.“实际经验”我理解为是每个投资者自身的能力大小,在这里则可以以“不熟不吃”来概括之。而“数据”我则理解为用数字化的形式去衡全和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这涉及各种指标和方法,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难题。
说起来很抽象,具体操作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我仅引用格雷厄姆的一种衡最方式,供大家参考。这位巴菲特的导师指出,“在正常条件下,为投资而购买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边际在于大大超出现行债券利率的预期盈利能力。”这又是值得好好玩味的一句话。首先,“大大超出”指的应该是多大呢?其实这是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而言的,有些人觉得10%的亏损风险很大,而有些人觉得20%的亏损风险很小,所以说要多大的安全边际才足够,这个问题只有问你自己才清楚,然后“现行债券利率”选取的应该是什么标准?格雷厄姆选取的是美国10年期国债的利率,而我们则可以相应地选取我国10年期国债利率作为参照物.最后什么是“预期盈利能力”呢?说白了,就是企业未来能赚多少钱。格雷厄姆是计算市盈率的倒数来大致获得公司的每股盈利能力的(比如市盈率为11倍的股票,其盈利能力为9%)当然,这种算法对于那些业绩和盈利增长稳定的企业比较适用。
比如说,假如一般情况下股票的盈利能力为9%,当期债券的利率为4%,那么股票购买者平均每年有5%的利润是属于自己的。在10年之内,高于债券利率的累积股票盈利能力,一般会达到股票购买价的50%。这一数字就足以提供一种非常可靠的安全性,在有利条件下,这一安全性可以防止或降低亏损。
换句话说,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安全边际”是负数的话,那么购买这个股票就没什么安全性了(还不如去购买国债)。
值得提醒的是,这并不是说购买具有安全性的股票就一定不会出现亏损,没有安全性的股票就不可能出现盈利。市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安全边际”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在价格较低的时候买入优质的股票,这样承受的下跌风险就会更小。
我们必须清楚一个观念:通过计算得出来的“安全边际”更多的是一个合理范围的估算,真正的“安全边际”要产生效用,绝不在于它是20%或是60%,而在于背后支持它的商业运作逻辑,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另外,我们既然知道“安全边际’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那么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价格的理解显而易见)?看过《操盘论道基本曲—把握价值》的读者已经能明白,价值存在着轮回和变异两种运动过程,因此价值(这里指内在价值,而非账面价值)是处干一种渐进变化的状态中,只不过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各有不同罢了.
总之,“安全边际”提供的数字范围,是让我们心里有一杆秤,当选择某个标的进行分析时遵循“不熟不吃’的原则,然后透过F10寻找强势成长股所进行的综合研判就是为“安全边际”这杆秤画上你认为合适的刻度。前者是量的展示,后者则是质的追寻。
话题深人至此,就触及到寻找所谓“强势成长股”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它具有高成长性的同时选择好一个较为安全的买入价格。因为成长股的购买者所依赖的预期盈利能力,要大于过去的平均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用上述的计算方法去确定“安全边际,时,所采用的市盈率应该是动态的,同时更应该是稳妥的(具体指对其每股收益的增长速度预侧)。另外,如果当市场已经对这只极具成长性的股票投入了过高的关注度,其股价早已高高在上,以至干让你无法以一个具有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的话,那么也只能静候时机(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或者另觅良驹(想想为什么不寻找一个兼具成长性和安全性的理想投资对象呢,巴菲特就是这样做的)。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强调寻找和把握成长股更多的是一门艺术,我们不能强求有一套百试百灵的技术指标或公式算法,更不能强求能抓住每一个股价一再翻番的大牛股,而应该专注干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透了.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然后耐心持有。顺便提一点.如果你确实抓住了一家还没被公认为“高速成长型”的企业,这时你就要面对着孤独的考验。因为市场价格并没有及时发现和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在价值。寻找买入和卖出点,不应该再单纯地以技术分析为参考,而应从企业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去考量其价格与价值的差距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