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均线一价格走势的时间坐标
移动均线上的每个点是计算连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的价格平均值,是投资者为购买标的物(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指数或其他可投资对象)所付出的平均成本。为什么选择收盘价,而不是开盘、最高或最低价有一个较为可信的说法,即过去采用的是手工记录价格,不易计算每日均价,而且数据也不容易得到,但收盘价最容易得到。这个说法无法解释为何不选择开盘价,也许这样做只是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原因。对于每天成交量比较大且市值不算很小的股票而言,收盘价相对而言较难操纵,也更有参考价值。计算平均值的意义在f能够降低收盘价在某个单日的剧烈波动,起到减少信息“噪声”干扰的作用一即使 个别日子出现了价格异常波动,通过求平均值,它对一段时间的价格水平影响显得微不足道。经常用到的是连续5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120个交易日的移动平均值。它分别代表了连续一周、两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和半年的平均价格水平。当然,你也可以把交易日换成周、月年。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考察连续10周、20周5个月或者10个月,这么长的考察周期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很明显,当移动平均值计算周期过长时,反而会过滤掉,一些有价值的价格波动信息。
在现实的交易中,只有“买人持有”型的长期价值投资者,才可能持有一只股票长达5--10年,而机构投资者的换手率每年可能在100%-200%之间,即6--10个月换一轮,属于中短期投资者。而很多散户投资者持股时间甚至不足一个月。因此,很少人会以月或年为观察周期,研究连续5个月.5年收盘价的移动平均数。学过高等数学的读者知道,以日为观察周期得到的移动平均是“一阶”指标,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平均速度”。如果平均速度在不断加快,说明价格是整体上行的,周期越长,这种趋势越稳定。而以周为观察周期四,实际上是在日平均的基础上(得出一周的收盘价)再求平均值,是“二阶”指标,类似于“平均加速度”,如果以月或年为观察周期,得到的是相对于日内价格的“三阶”甚至“四阶”指标,即便在现实世界中,年线也很少有应用价值。
所以,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请读者特别留意5日、10日,20日、60日和120日移动均线,也有国外投资者提出200日移动均线也很重要。我们看一下实践中产生的一些有关移动均线的“拇指法则”。
这些都来自一些人长期实践的经验,除非是其背后有基本人性因素的支持,否则经验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些移动均线和其他技术指标-样,都有可靠性问题。由于无法彻底杜绝市场操作对于一些庄家高度控盘或者市值过小的股票,观察周期较短的移动均线“极有可能得到失真信号。简单地依靠这些经验法则进行市场操作的风险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