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寻找大概率项目集中投资
(1)可以短线交易,不能频繁交易
追涨杀跌,很多人最终的结果都是给券商贡献手续费。最后自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个账。按照一进一出1%的交易成本计算,假设投资者每周交易一次,一年的交易成本要超过50%。这样算下来,至少要保持同样的利水平才能不赚不赔。
但是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要想弥补这么高的手续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股票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能保持一年10%以上的平均涨幅。并且上一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不是中介、政府或其他主体)在经济中分享的份额高于历史水出常态的高速上涨,并丑这种高速上涨可以“直特。
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情况都很难实现。因此,巴菲特将投资者希望借助频繁交易而获得超额收益的想法称作“痴心妄想”。
根据巴菲特的这个理论,很多价值投资者对短线交易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短线交易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长期来看总会被庄家吸干骨髓。不过,这些巴菲特的追随者们犯了一个错误。短线交易并不等于频繁交易。在巴菲特理论的基础上,投资者完全可以短线交易。只要减少短线交易次数,例如年交易2~3次,投资者并不用付出太多成本。
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每年只交易2~3次,为了保持赢利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每笔交易都不亏损,二是每笔交易都有不错的收益。那投资者怎样做到这两点呢?巴菲特的答案是:只寻找大概率项目投资。
(2)只寻找大概率项目
所谓大概率项目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有两个投资项目A和B:A有50%可能在一个月间获得20%的收益;B有90%可能在一个月间获得5%收益。现在必须在这两个项目中选择一个投资。
如果是一位数学家,肯定会选A。因为按照数学运算可以知道,项目A获利的期望值更高。相信多数投资者也会作出同样选择。但按照“只寻找大概率项目”的原则,我们应该果断地选择B。因为我们每年只有2~3次的投资机会,选择一个概率90%的羸利项目要比50%的更实际。巴菲特将这种“只寻找大概率项目”的投资原则形象地描述为:“球未投出之前,我绝对不挥棒。”
巴菲特是个棒球迷,他曾在超级击球手泰德·威廉姆斯( Ted williams)所著的《打击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Hitting)一书中获益匪浅。威廉姆斯将所有的打击区域分为77个小区域。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区城是自己善于击打的,哪些则不是。在击球时,威廉姆斯只寻找落在理想区域内的时刻击打。那些不在自己击打区城的球,即使再绵软无力,他也不会挥杆。得益于这种策略,威廉姆斯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击球手。
威廉姆斯的击球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在股市投资中。特别是投资者希望减少自己的操作失误时,耐心等待一个合适的贏利机会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投资股票要比棒球比赛中击球更有优势。威廉姆斯在球场上三振就要出局,他必须在三个球中选择一个“相对最好的”去击打。而投资者就不用有这种担心。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自己非常满意,质地和价格都非常好,市场公认未来会上涨的股票投资。总之在所有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我们才“挥杆”。事实证明,每年无论大盘涨跌,都会有几次这种机会。
(3)所谓的大概率
所谓的大概率,并不是100%的概率。实际在股市中根本没有100%的概率存在。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大致”成功就可以勇敢投资了。为此,巴菲特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七成五”法则。也就是当成功概率超过75%时,这就几乎是一个确定的事件。在他的生活中,这一法则被运用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
在一次聚会上,巴菲特看到在场的大约有30人,于是对大家说:在座的人中至少有2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在这里,巴菲特用到了数学里的概率论和自己独创的“七成五”法则。
按照概率论计算,30人中有2个人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大概是71%。因为概率已经很接近75%,所以根据“七成五”法则,巴菲特认为这是一个确定的事件。
投资中的输赢概率无法用概率统计。没有人能计算自己下一笔交易赚钱的概率。尽管如此,巴菲特的“七成五”法则还是给我们了一个衡量标准。当投资者认为一笔交易很可能成功时,就可以大胆投资。这就像是秋天到来时,我们不可能知道一片树叶究竟会落在什么地方。但我们可以确定,会有75%以上的树叶都落在以树干为中心的一个有限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