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接受美国CNBC专访时,讲述了他最欣赏的四个CEO,来自中国比亚迪的王传福名列其中。另外三个巴菲特最青睐的CEO分别是,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精密机件的马克·多尼根(Mark Donegan)以及苹果的蒂姆·库克(Tim Cook)。除了亚马逊之外,另外三家都是巴菲特曾经投资过的公司,并且比亚迪还是巴菲特截止目前投资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除了中国的标签之外,比亚迪在巴菲特的投资清单上也是一个有些与众不同的特例。
现在我们提到比亚迪,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而新能源汽车背后的两个概念就是高科技与汽车,都不是巴菲特喜欢的。首先,众所周知巴菲特对与高科技公司的态度一向不太感冒,就连对与他多年的好友鼎鼎大名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也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100股;其次,巴菲特也曾多次说过“四个轮子的不是好生意”,以此表达过对汽车行业的不看好。
1995年,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担任高级工程师的王传福,获得了表哥吕向阳200万天使投资(也有说最开始是借款)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从做大哥大的镍镉电池开始起家,面对着索尼、三洋等世界顶级品牌的竞争,2000年左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之后逐步进入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和三星等手机生产厂家的供应链体系。2003年,王传福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2.7亿元收购几乎沦为废墟的国营汽车厂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制造业。并用 “借鉴”了丰田花冠和本田飞度外观以及内饰打造了一个爆款车型比亚迪F3确立了在行业中的一席之地,在2008年底又将公司在电池方面的技术与造车技术结合打造全球首款双模混动车型F3DM,纯电续航100公里。
这就是巴菲特当年投资比亚迪时能看到的“牌面”,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08年底比亚迪股价处于低点时,以每股8港币,大约1美元的价格投资了比亚迪的港股比亚迪股份(HK:01211) 2.3亿美元,占比公司10%的股份。此后的一两年里比亚迪的股价一路走高到,2009年10月时超过了83港币每股,但巴菲特一直持有并没有卖出,而股价在2011年9月时最低跌到12港币左右,然后再后面的7年左右的时间逐步震荡回升,截止到作者写作的本周五(2018.7.27)收盘价45.1港币每股。
在购买比亚迪股份这件事上,巴菲特打破了自己定的好几条原则,而其实当年在巴菲特的身边对于这一案例好奇的也不少。我找到关于巴菲特的书《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里有也一篇讨论比亚迪投资的文章,就叫做《让巴菲特“出轨”的比亚迪》。文中提到当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位股东在当年的股东会上问巴菲特为何会投资比亚迪时,巴菲特坦言“我确实对手机或电池行业一无所知,汽车的原理也不懂”;并把问题推给了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和另一位工作拍档戴维·索科尔,并说“芒格是我们比亚迪投资案的专家,芒格和索科尔都是聪明人,他们懂这些”。
的确在比亚迪的投资案例中,前面提到的查理·芒格和戴维·索科尔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因素。查理·芒格当年是通过一位共同的朋友认识了王传福,并曾这样像他的老友巴菲特介绍“这家伙仿佛是托马斯·爱迪生与杰克·韦尔奇的合体,他解决技术问题时像爱迪生,而其强烈的目标感则像韦尔奇,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人”的高度评价。戴维·索科尔更是在现场尽调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王传福为了展示公司生产的无毒电解液所言非虚时,当场倒了一杯电解液喝了下去的惊人场景。
但最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巴菲特,让他打破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可能只有巴菲特自己知道了。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巴菲特的以往投资逻辑中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他会形成对 “高科技”和“四个轮子”不感冒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则限制在这个案例中的不同。
首先来谈谈“高科技”;我们可以再稍稍扯远一点,看看巴菲特投资逻辑这些年的变化,其实简单总结下来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师从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时期;二、结合了菲利普·费雪和前面提到的多年投资伙伴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至今依然在不断学习自我迭代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期间师从鼎鼎大名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开始;本杰明·格雷厄姆被称作“现代证券分析之父”以及“华尔街教父”,是现在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巴菲特硕士毕业之后就想去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但当时格雷厄姆更希望提供工作岗位给犹太人便拒绝了巴菲特,巴菲特回到家乡两年后才得到老师的征召重新回到纽约。格雷厄姆生于1894年,早年的职业经历中曾经经历过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所以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财务分析的手段分析在市场出现剧烈下跌后有价值的便宜股票,这种“捡烟蒂型投资”其核心理念是注重投资的安全边际,而并不要求投资最好的公司,用三流的价格买入二流公司即可。1962年,巴菲特每股7.25美元的低价投资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不善的纺织厂的股票,但由于后来纺织厂的所有者食言没有完成回购,巴菲特一怒之下继续大笔买入伯克希尔股票并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但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投资,反而是巴菲特投资史上少有的败笔,公司经营每况愈下最后只好以低价剥离了纺织业务,不过这个公司最后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演化成为了巴菲特的投资帝国。可以说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早期一直受这种投资逻辑深刻的影响着,在这一阶段巴菲特崇尚的是绝对的低价和高的安全边际,对于高科技股这种高成长高市盈率的一定是不感兴趣的。
第二阶段,巴菲特在美国经济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多年后,发现单纯依靠买便宜货的投资思路已经不太好用了。后来又逐步结合了另一位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以及他的好友也是多年投资伙伴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当年让巴菲特跨出第一步的是对喜诗糖果的投资,尽管还是巴菲特以往所熟悉和喜欢的消费品行业,但是对于15倍的市盈率,超过2倍的的投资还是一次对以往投资理念的重要突破。至此以后,虽然巴菲特虽然还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涉足过高科技行业的公司,但其投资原则也逐步更新为以相对合理的低价买入长期具有增长能力的公司股票,并在之后的几十年至今不断的学习和迭代的过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10年之后也先后投资了IBM和苹果公司两家高科技公司。
所以说在比亚迪的案例中,对于新能源的高科技投资的以往投资原则打破,可能也只是巴菲特多年来持续不断自我更新迭代,扩大能力圈中的一小步而已。
再来看看“四个轮子”,巴菲特不看好美国的汽车产业却投资中国的汽车公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来自中美汽车行业之间的差异。这方面我曾在高毅资产邓晓峰的公司内训总结《深度研究, 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看到过他提到的两点。
第一,关于汽车业重资产;因为上世纪初,美国汽车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起来时,外部配套不完善,大公司的主要零部件需要自供,早期的垂直一体化是一种优势。巴菲特观察汽车行业时,正好看到零部件供应社会化之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其资产特别重。但是在中国,整车厂和零部件公司高度社会化分工,整车厂资产轻,零部件资产重,数据显示,整车厂的固定资产周转率能够做到5-8次甚至更高,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零部件公司能做到2-3倍就非常不错,有的往往只能做到更低的水平。以周转率来观察,中国的整车行业实质是轻资产。
第二,中国车企相较于德国、日本以及美国一直保持着一个很低的人力成本结构;中国车企在利润好的时候,没有搞长期payment计划,最多只是当期多发奖金。而美国特傻的是,一开始和你把未来几十年的条件谈好,成本刚性,不能适应行业成熟期的发展。
因此,对于“不看好四个轮子”观点,其实当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发现中国的车企并不存在巴菲特所提及的美国汽车行业存在的弊病时,决定对于比亚迪这个中国的造车企业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决策,似乎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